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问答法的诗句-以问答起笔的诗句

内容导航:

一、《寻隐者不遇》中雪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诗句是? 二、《寻隐者不遇》中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诗句是? 三、描写反问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四、哪些古诗用了反问手法?

一、《寻隐者不遇》中雪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诗句是?

问话的是第一句“松下问童子”。

全文诗句如下: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 ·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诗译文如下: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二、《寻隐者不遇》中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诗句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寻而不遇落笔,描写出了一位飘忽不定的隐者形象。

首句“松下问童子”,所问的“童子”当然是未成年的人。

古代男子二十(虚岁)而冠,二十岁才表明成年。

那么,这个“童子”和“隐者”的关系怎样呢?有位教师曾在课堂上说:“这个‘童子’,是旧社会的书童。

”这样讲解显然错了。

因为下句立刻点明一个“师”字,师,无论专指师长,泛称知识技艺上有专长的人,都不是仆人对主人的称谓。

“隐者”与“童子”不是主仆关系,后者是因年少而称“童子”。

次句“言师采药去”,“言”字在一本备课参考书中注为:“言一课,文中是‘说’的意思。

”“言”有“说”义,本来不错,但在这篇课文中,“童子”并不是作了确切的陈述,而是猜测之辞,正像“谓”有时作“料想”解释一样。

这位“隐者”如闲云野鹤,行踪无定,出门时未必向“童子”说明去向,“童子”也只能以料想答复来访者。

三句“只在此山中”也是答言,这个答言仍是料想。

前文已引进过的那本备课参考书在“作业指导”栏中解释此句,有云:“‘只’,当‘就’讲。

三、描写反问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2、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清)龚自珍《咏史》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6、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8、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9、高适的《别董大》:千里白云黄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0、罗隐的《蜂》: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四、哪些古诗用了反问手法?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译文: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译文: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译文: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5、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译文: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6、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8、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9、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译文: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10、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译文: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