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闭关 诗句-闭关诗句

内容导航:

一、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二、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归嵩山作古诗翻译及赏析 四、归嵩山作翻译及赏析

一、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该诗句摘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中国唐代诗人、画家)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

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二、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出自王维《归嵩山作》,原文: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三、归嵩山作古诗翻译及赏析

《归嵩山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前言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注释 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靠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翻译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赏析 《归嵩山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诗人归隐嵩山的情景。

清澈的水流环绕着绵延不绝、草木丛生的林地,诗人的车马悠闲地行进,描绘出一派从容自在的景象。

诗人浮宦一生,终于可以辞官归隐,得以享受山林之趣,心情自然是安详闲适的。

“闲闲”一词既刻画出车马徐徐前行的从容,又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颔联紧承“清川带长薄”一句而来,进一步描摹途中景色。

河中水流潺潺,仿佛也似人一般有情意,跟随在诗人左右;林中暮鸟归栖,也好像在和诗人一起结伴而还。

此处移情及景,把流水和暮禽拟人化,写景生动活泼。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对山林的亲切和归隐的怡然自得之情。

诗人的辞官归隐正如暮禽的倦归一样,此时的诗人超然世外,寄情山林,可谓景中有情,意蕴深远。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照应题目。

点明隐居主题。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此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王维后期的山林隐逸诗歌受当时禅宗思想影响,多写空明澄澈之境,而此诗写于王维归隐之初,因此和其他诗歌颇为不同。

全诗层次分明,景中有情,意境悠远。

从开始的闲适自得到后来的萧瑟凄清再到最后的闭门谢客,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清川”“长薄”“流水”“暮禽”,这些山林中的景物使诗人倍感亲切,有一种回归的欣喜。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一方面显示出诗人归隐后心境的寂然,另一方面又有几分失意和清冷。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诗人的心境还是闲适从容的,全诗塑造的也是一种安然闲适、宁静淡泊的意境。

诗人随意写来,却真切动人,清新自然,幽美的意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四、归嵩山作翻译及赏析

翻译: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