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麋鹿的优美成语:覆鹿寻蕉、即鹿无虞、鹿走苏台、鹿死不择音、鹿死谁手、鹿车共挽、秦失其鹿、群雄逐鹿、以鹿为马、獐麇马鹿、逐鹿中原、指鹿为马
1、覆鹿寻蕉解释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例句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
2、鹿车共挽解释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出处《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例句元·吴亮《劝忍百箴》:“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
3、鹿死不择音解释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4、鹿走苏台解释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出处《汉书·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例句明·陈所闻《驻马听·吴山拜伍相庙》曲:“不能勾鲸吞越国,翻教鹿走苏台,鸱泛江风。”
5、秦失其鹿解释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句无
6、群雄逐鹿解释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例句无
7、以鹿为马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例句若论不直,其粗至於以鹿为马,也是不直。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8、獐麇马鹿解释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出处《西湖志余》卷二十五:“杭州人言举止仓皇者曰獐麇马鹿,盖四物善骇,见人则跳跃自窜。”
9、指鹿为马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例句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10、逐鹿中原解释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例句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觭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11、即鹿无虞解释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出处《周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例句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今欲凿空寻访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忧。”
12、鹿死谁手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例句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