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歌曲旋律的成语:不绝如缕、荡气回肠、繁弦急管、铿锵有力、靡靡之音、轻歌曼舞、曲高和寡、曲终奏雅、绕梁三日、若即若离、弦外之音、行云流水、虚无飘渺、一唱三叹、异曲同工、有板有眼、余音绕梁、震耳欲聋、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高山流水、掩耳盗铃
1、不绝如缕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例句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2、荡气回肠解释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例句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动人,令人荡气回肠。
3、繁弦急管解释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出处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例句清·秋瑾《申江题壁》诗:“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急管正声希。”
4、铿锵有力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例句托卡力夫的声音铿锵有力,完全不是平时那种沙哑的低音。《筑路》
5、轻歌曼舞解释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
例句梵呗圆音,竟将为轻歌曼舞所“加被”,岂不出于意表也哉。(鲁迅《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
6、若即若离解释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例句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7、弦外之音解释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例句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弦外之音。(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8、行云流水解释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出处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例句结构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先后呼应。(茅盾《〈力原〉读后感》)
9、掩耳盗铃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例句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10、一唱三叹解释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例句他故作闲适,来掩盖他的失意,借这一唱三叹来发发牢骚。
11、异曲同工解释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例句至诚虽是个小弟弟,又是个“书朋友,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却骎骎乎与大哥异曲同工。(朱自清《序叶氏兄弟的第二个集子》)
12、有板有眼解释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步调。
出处周立波《山那边人家》:“哭起来一数一落,有板有眼,好象唱歌,好听极了。”
例句他说起话来有板有眼,办起事来头头是道。
13、震耳欲聋解释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例句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沙汀《呼嚎》)
14、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例句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15、靡靡之音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例句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闻一多《时代的歌手》)
16、曲高和寡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例句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
17、虚无飘渺解释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
例句人要到月亮上去,以前认为是虚无飘渺的想法,而现在则是确实可行的事实。
18、余音绕梁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例句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梁实秋《听戏》)
19、绕梁三日解释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例句参见“余音绕梁”。
20、曲终奏雅解释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也比喻结局很好。
出处《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例句这真是“曲终奏雅”,令人如释重负,觉得天皇毕竟圣明,好人也终于得救。(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21、珠落玉盘解释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非常动听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形容歌曲旋律的词语:嘈嘈切切
词语解释
1、嘈嘈切切:1.象声词。形容重浊与轻细的乐器声错杂喧响。2.象声词。形容杂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