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含义是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五斗米”指的是什么
这句振聋发聩之言出自《晋书陶潜传》,这个著名的典故也正是陶渊明决心归隐的导火索。他并不是自己想归隐,而是没有办法在黑暗的官场继续生存,所以干脆逃离。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祖上陶侃,曾经担任过大将军,在东晋时期名噪一时。但是祖父死后,这家家族也慢慢走下坡路了。到陶渊明这一辈时,陶家已经败落,不复当年荣光。尽管如此,家风尚在,他从小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寡言少语却十分爱看书看思考,而且厌恶虚荣、不贪富贵名利。可惜这种个性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受用,这也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
为了生计,陶渊明也曾陆陆续续做过一些小官,都有点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在他任职彭泽县令时,有个叫刘云的督邮前来检查公务,这个刘云贪婪成性,喜欢借巡视为名去各地索要贿赂,索要不成便栽赃陷害。此人一来到彭泽县,就派属吏前去通知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接到通知,虽然对颐指气使的属吏很是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属吏缺拦住他,让他身着官服,束带迎之。
陶潜生性耿直,为人特别的直爽大方,虽然他自己身在官场,但是他骨子里其实很痛恨官场里的种种黑暗现象,一直都很想离开,想到像刘云这样没有骨气的人都能做大领导,自己还得去做戏逢迎他,就觉得又无奈又气愤。所以他不禁叹了口气,说出了那句话,不愿再勉强自己在这官场上做戏,说完就辞官回乡了。
陶渊明辞官回乡,虽然保持住了自己的人格和气节,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什么?
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职位低微,俸禄少。“五斗米”是官俸,所谓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是说他不能为了异常微薄的收入,向来县检视的督邮束带盛服,躬谨参见,接受诸种问讯审计,繁琐无聊的迎送礼仪。
扩展资料:
成语由来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派来的督邮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不肯趋炎附势,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陶渊明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