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送邢桂州(王维) 二、王维的《送邢桂州》 译文 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刑俊臣 什么诗 四、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 全诗 作者邢俊臣一、送邢桂州(王维)
《送邢桂州》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友人邢济就任的诗。
全诗借助想象友人此行一路击水扬帆所见风光,描写从镇江经洞庭到桂州沿途所见的景物。
颈联两句犹为精彩。
诗人通过变幻的色彩表现湖海的浩渺和潮水的涌猛,衬托出一幅宏阔壮美的天地背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结尾连用两典,饱含对朋友的殷切期望和清明政治的执着追求。
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以颂为劝,诗意十分委婉。
送邢桂州⑴ 铙吹喧京口⑵,风波下洞庭⑶。
赭圻将赤岸⑷,击汰复扬舲⑸。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⑹,应逐使臣星⑺。
词句注释 ⑴邢桂州:指邢济,作者友人。
桂州:唐州名,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西桂林。
⑵铙吹:即铙歌。
军中乐歌。
为鼓吹乐的一部。
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
南朝梁简文帝《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
”京口:唐润州治所,即今江苏镇江市,位于长江边。
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
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
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径至京口,众乃大安。
” ⑶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古由京口沿江而上,过洞庭,经湘水,可抵桂州。
《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
” ⑷赭圻:山岭名。
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
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
《晋书·桓温传》:“隆和初,诏徵温,温至赭圻,诏又使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圻居之。
”赤岸:山名。
在江苏六合东南。
《南齐书·高帝纪上》:“治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
” ⑸击汰:拍击水波。
亦指以桨击水,划船。
《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扬舲:犹扬帆。
舲是有窗的船,扬舲谓划船快速前进。
南朝梁刘孝威《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 ⑹合浦:古郡名。
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
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
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 ⑺使臣星:即使星。
典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都。
投李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 白话译文 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
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
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
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以前。
邢桂州指邢济。
按唐人惯例,邢济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上任,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取水路前往,王维去送别,目送孤帆碧天,想象风波洞庭的气势,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
“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
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是信手拈来的当句对。
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
“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发的风格和谐统一。
“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非常巧妙。
两句语势流畅,一望无前,这是作者情绪颇好的标志。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
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
“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气魄雄伟,造句奇警,色彩对比鲜明,那涵天盖地的景象,令人一读难忘。
有了这一联,全诗就像有根顶天立地的主心骨似的挺立得更高了。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
“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
“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
这二句也显示了王维的政治思想。
诗人表示相信,其实是鼓励,是要求朋友当个为民作主、保民爱民的清官。
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送邢桂州(王维) 。
二、王维的《送邢桂州》 译文
注释①邢桂州:赵殿成注谓即邢济。
按:据《新唐书·肃宗纪》及(通鉴)卷二二一载,济于上元元年(706)出为桂州刺史,是时王维在长安任职,而玩诗首二句之意,此诗乃维在京口(唐润州治所,今江苏镇江)送邢赴桂州刺史任时所作,故此诗之邢桂州,当非指邢济。
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
开元二十九年(741)春,维自岭南北归,尝过庐山、润州江宁县、汁河,京口即是行需经之地,诗亦当为此时所作,说详陈铁民《王维年谱》。
②饶吹:即铙歌。
南朝 梁简文帝 《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
” 清 赵翼 《题闽游草后》诗:“啸咏江湖髩已霜,忽添铙吹入诗章。
”③洞庭:邢此行盖自京口朔江而上,取道洞庭湖、湘水赴桂州。
④赭圻:古城名,故址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参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
将:犹“与”。
⑤击汰:以桨击水。
由于这个实在没有翻译,所以我把注释给你,希望能够帮到你。
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刑俊臣 什么诗
成语: 千里送鹅毛拼音: qiān lǐ sòng é máo解释: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出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举例造句: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
宋·黄庭坚《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诗典故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
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随从们说:“天鹅已经飞走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
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
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四、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 全诗 作者邢俊臣
它并不是一首诗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
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一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不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