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人比黄花瘦比喻的是什么意思呢?

一、人比黄花瘦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人比菊花更加消瘦。黄花,指的是金黄色的菊花。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憔悴,暗示相思之深。

李清照的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写深秋佳节孤独寂寞的心绪,实则表达了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原诗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一整天都是云雾袅绕,真是怀人天气,惹人愁烦;只能眼看着瑞脑香在香炉里一点点燃烧尽烬。又到重阳这美好的节日,一个人枕着玉枕,睡在纱帐里,半夜就冷醒了。来到菊园把酒赏花,虽然有暗香环绕,然而没有丈夫陪伴,香更恼人,花更烦人,良辰美景更愁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秋风卷帘,闺中少妇比菊花更加消瘦。

这首词的经典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菊花虽然花瓣纤长,瘦细,但是却能斗风傲霜,可人却独自觉得凄凉,诗人借此抒发人生不如菊的感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她的父亲官至礼部员外郎,属于朝廷中管文化事宜的重臣,她母亲也是状元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因此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富有诗名。

她的成名作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01年,17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两人家境相当,都喜欢古玩文艺,算是情投意合,婚姻和睦。但赵明诚在婚后不久,便“负笈远游”(为仕途奔波),让李清照独守深闺,思夫情深。

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寄给赵明诚。也是从这年开始,赵明诚正式开始为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比黄花瘦

二、李清照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是比喻,把人比作黄花。也用了对比,用女子的憔悴对比花的憔悴。
黄花指的是菊花。
落蕊的秋菊,是憔悴的,相思中的女子是憔悴的。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采菊不指隐居,而言其清高孤傲,菊花之高洁,与其贵妇人身份相符合。

三、人比黄花瘦比喻有什么内涵

这句话来源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指菊花。人比菊花还要瘦弱。比喻人憔悴,暗示相思之深。

四、“人比黄花瘦”一句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菊花花瓣本又纤细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五总结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