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二、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三、千岁千岁千千岁是什么古诗人名字? 四、关于宦官的诗句一、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六君子指的是杨宏中、林仲麟、徐范、张行、蒋傅、周端朝这六人。
右相赵汝愚受诬陷,六人为之上书,发配,时人称之为“六君子”。
1、杨宏中(—),字充甫,号僩齐,福建福州人。
开禧元年乙丑科进士。
宋宁宗时列“六君子”之首。
2、林仲麟(-年),字景仲,宁德二都梅溪人。
宋绍熙五年(年),在太学考试得第一。
他秉性忠直,为人称道。
其时韩侂胄阴谋夺权,诬奏宰相赵汝愚擅权,赵汝愚被贬永州。
3、徐范,(约~?年)字彝父,侯官县人,家居城内。
少孤,刻苦授徒以养母。
与兄同举于乡,入太学,未尝以疾言遽色先人。
4、张行,南宋宋宁宗时人,与杨宏中、林仲麟、徐范、蒋傅、周端朝合称南宋宁宗朝六君子之。
5、蒋傅,庆元六君子之一。
6、周端朝,初为太学生,赵汝愚罢相,与同舍生救之,致祸,转徙十七年,授徒自给。
后放还,登宁宗嘉定四年进士第。
二、六君子是哪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年6月11日,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全面启动。
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史称戊戌变法。
然而戊戌变法只持续了3个多月,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就突然回到紫禁城,囚禁了光绪皇帝,将戊戌变法扼杀在摇篮里。
此后,慈禧太后大开杀戒,下令抓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并将参与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誉为戊戌变法六君子。
六君子称呼的来源:死于变法中的谭嗣同、杨深秀、林旭等六人青史留名,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个称谓始于梁启超,当时他侥幸逃脱流亡日本,急于将事情公诸于世。
关于朝中具体情况只能听信传闻,感慨追思英勇就义的同袍,挥毫泼墨写下了《戊戌政变记》。
为增加宣传效果,文章难免有所溢美。
后人则因袭其说,统称谭嗣同等人为戊戌六君子了。
三、千岁千岁千千岁是什么古诗人名字?
千岁千岁千千岁是古诗人王昌龄的名字。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
四、关于宦官的诗句
1.关于“嘲笑讽刺太监”的诗句有哪些 1.《西施咏》 唐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2.《送广东潘帅移镇湖南十口号》 宋 曾丰 侍帅太监眼非低,也爱州人为立牌。
到得徽猷胸次别,政成浑不要人知。
3.《五代史宦官传序》 宋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 4.《讳辩》(节选) 唐 韩愈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5.《拟孙权答曹操书》(节选) 宋 苏轼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
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子,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
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
6.《赋四相诗。
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唐 皇甫澈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
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
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
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2.关于“嘲笑讽刺太监”的诗句有哪些 1.《西施咏》 唐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2.《送广东潘帅移镇湖南十口号》 宋 曾丰 侍帅太监眼非低,也爱州人为立牌。
到得徽猷胸次别,政成浑不要人知。
3.《五代史宦官传序》 宋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 4.《讳辩》(节选) 唐 韩愈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5.《拟孙权答曹操书》(节选) 宋 苏轼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
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
6.《赋四相诗。
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唐 皇甫澈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
3.王维早期讽刺宦官的诗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再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资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首诗以西施微贱和尊贵时声价截然不同的史事,来讽喻才士得到君王器重的机遇偶然。
正如陈子昂曾在《隗君》诗中所说“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王维也在本诗中深深感叹君臣际遇的难得。
“贱时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对那些攀龙附凤青云直上的宦官权贵讽刺极深,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的愤懑不平 4.王维早期讽刺"宦官"的诗有哪些 王维早期讽刺"宦官"的诗有:西施咏、洛阳女儿行。
1、西施咏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标签: 情感怀才不遇唐诗三百首写人怀古怀人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赏析 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
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
《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
2、洛阳女儿行 作者王维 朝代唐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标签: 生活乐府其他唐诗三百首女子 译文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
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
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赏析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
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
此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
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
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
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5.古代描写太监外貌的句子,段落 只见远处一个身姿摇曳的身影向前走来,往近一看,恰是一个面目清秀正眉眼带笑的小太监。
瘦小的身子衣着一丝不苟的太监服,腰身自然而然微弯着。
交叠于身前的手指正翘着微微的兰花指,细声细气的自语道。
“万岁爷真是的,服侍万岁爷是奴才的福气,还赏奴才什么物件呢。
”最后的那句,小太监似是不满的轻跺了下左脚,嘴角却不自觉的微弯。
(注:我认为赋予太监女人的性格就OK了,当然,有的太监心理肯定会比较扭曲。
) 不好意思,因为上面的是我临时编出来的,所以有不足之处希望您谅解。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