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出自哪里?

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哪首古诗?

不是出自于古诗,出自于周恩来《千古奇冤》。

1941年1月5日,根据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及第三支队共九千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起程北移,次日行至茂林地区,即遭国民党七个师八万多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还击,激战至十三日。

面临全军覆没之际,叶挺执行组织的决定,前往国民党顽军上官云相处交涉。上官云相将叶挺扣留,并加紧对新四军的攻击,至十四日夜新四军除一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1月17日国民党当局诬陷新四军“叛变”,并宣布取消其番号。

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

扩展资料: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一个教导团、一个特务团和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各两个团,共9000余人,由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前进。

茂林地区丛山环绕,断崖绝壁,国民党反动派预先在这里布置了由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约8万余人)。7日,新四军到达茂林,国民党军立即对它实行包围袭击。

新四军指战员仓卒应战,并电国民党当局质问。但蒋介石诡称已电顾祝同查询真相,实则密令各部切实执行其“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毒计。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

经七昼夜血战,终以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率领3千余人突围外,大部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亲赴敌108师师部谈判,竟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皆遇难。

蒋介石随即又在1月17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反咬一口,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其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并令汤恩伯、李品仙的20余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达顶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古奇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皖南事变

二、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引用哪两句古诗

“相煎何急”我认为应该意会的理解。“相煎何急”出自曹植的七步诗。曹植与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故得曹丕之忌恨.但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一次他借故让曹植“七步成诗”(即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词),写不出来便杀掉曹植。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诗”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逼迫呢?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却选择了像自己的盟友下手(在共同抵抗日寇的危机时刻,国共就是兄弟一家)。
周恩来在这里用“相煎何急”,实质是揭露“皖南事变”(在当时“皖南事变”的消息是被国民政府所禁止披露的)。

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有什么两句诗而来的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出自《世说新语》,据传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政治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击。
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这句话是从曹植七步诗而来的。

四、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相煎何急什么意思

出自两汉·曹植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