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布袋和尚的作品简析

一、布袋和尚的作品欣赏

布袋和尚是李可染先生钟爱的人物题材之一,直至晚年他都在反复以此题材作画。这件作品是早期一件比较广为人知的作品。作品描绘的布袋和尚与民间大肚弥勒佛造像有一脉相承之处。作者以流畅自由的笔线,勾画出弥勒并不端正的头部和五官,赋予人物一副活动着的脸部表情,闭着的双眼更赋予人物怡然自得和豁达脱俗的精神面貌。与作于晚年同一题材的作品相比,此图笔墨恣肆、行笔迅捷、画风潇洒、活泼自如,是他早期人物肖像画的典型特征。

二、谁晓得布袋和尚插秧诗的含义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1] 世传为弥勒菩萨/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2]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 名
契此
别 称
布袋和尚
字 号
长汀子;长汀子布袋师
所处时代
五代后梁
民族族群

出生地
唐朝明州奉化
出生时间
不详(一说南宋高宗)
去世时间
后梁祯明三年 三月三日[3]
主要作品
《佛祖统记》《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
主要成就
高僧
养 父
张重天
居住地
奉化岳林寺
圆寂地
吴越国明州奉化岳林寺
安葬地
奉化中塔寺
徒弟与学生
蒋宗霸
赐 号
定应大师[3]

三、五散人的布袋和尚

传说中,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他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让众生离苦得乐。由于他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因此常常被商家认为带有欢喜、招财的意味,而视同财神供奉。
布袋和尚只是远天众多铜佛像造型之一,远天铜佛像还有铜雕观世音菩萨、铜雕弥勒佛、铜雕释迦牟尼佛像等等,中华民族特有的神像造型也是不可或缺的哦,传说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二郎神、四大天王,每一件作品都形象鲜明活色生香。

四、布袋和尚出生之地

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各家的田均已插好。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