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节的英语成语:阿家阿翁、凤毛济美、父严子孝、父慈子孝、父母恩勤、父为子隐、公公婆婆、老牛舐犊、琴瑟不调、舐犊情深、舐犊之爱、子为父隐、不痴不聋、大杖则走
1、不痴不聋解释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出处汉·刘熙《释名》卷二:“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例句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资治通鉴·唐纪代宗大历二年》)
2、凤毛济美解释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凤毛济美,可钦,可敬!”
例句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凤毛济美,可钦可敬。(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3、父为子隐解释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出处《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例句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元·无名氏《九世同堂》)
4、老牛舐犊解释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例句老牛舐犊,情所难禁。(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
5、琴瑟不调解释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
出处《汉书·礼乐志》:“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例句郭暖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唐·赵璘《因话录》卷一
6、舐犊情深解释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例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安老夫妻暮年守着个独子,未免舐犊情深,加了几分怜爱。”
7、舐犊之爱解释舐:舔。犊:小牛。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亦作“舐犊之念”、“舐犊之私”、“舐犊情深”。
出处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
例句无
8、子为父隐解释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出处《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例句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9、阿家阿翁解释阿:名词的前缀。家:通“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婆婆。
出处唐·赵璘《因话录》卷一:“郭暖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尚父拘暖,自诣朝童结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例句无
10、大杖则走解释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例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可怪这狄希陈且莫说大杖则走,就是在严父跟前尚且如此。”
11、父慈子孝解释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例句老舍《正红旗下》:“他们爷儿俩表面上是父慈子孝,可心里并不十分对劲儿。”
12、父母恩勤解释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例句父母恩勤,养我身兮。(明·归有光《招张贞女辞》)
13、父严子孝解释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14、公公婆婆解释公公与婆婆,丈夫的父亲和母亲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说他好,这委屈向谁诉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