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之若素的成语:安之若素、得过且过、过意不去、毫不介意、毫不在意、见异思迁、漠然置之、寝食不安、随遇而安、泰然自若、泰然处之、安于现状、惊惶失措
1、安于现状解释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出处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例句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刘少奇《论党》)
2、得过且过解释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出处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例句但是吃烟人的脾气,总是得过且过,那一个是真心肯戒。(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一回)
3、见异思迁解释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出处《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例句因此满胸抑郁,终不免宗旨不定。见异思迁,是个自然的道理。(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七回)
4、惊惶失措解释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句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5、随遇而安解释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例句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
6、漠然置之解释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出处宋 高斯得《耻堂存稿 直前奏事》:“今被灾之地既广,旧由比固当悉援,然亦安可漠然视之,然徒责之诸司州郡乎?”
例句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7、泰然处之解释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例句老东山已松开孙若西,他平了平气,眼睛半闭,泰然处之,稳立不动。(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8、泰然自若解释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出处鲁人有与曾参同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金史·颜盏门都传》
例句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华而实《汉衣冠》三)
9、安之若素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例句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
10、毫不介意解释丝毫不往心里去。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例句无
11、寝食不安解释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例句(1)文革浩劫,有多少人整日悬心吊胆,寝食不安。(2)昨天小敏没有回家,妈妈正在寝食不安地等待。
12、过意不去解释心里感到不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
例句钱钟书《围城》:“他十分过意不去,一个个上前招呼。”
13、毫不在意解释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例句茅盾《如是我见我闻》:“然而他在一夜之间就输去了,却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