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关于辩论的成语:辩才无阂、唇枪舌剑、大辩不言、当头对面、夺席谈经、夺其谈经、鹅湖之会、据理力争、唯心主义、针锋相对
1、辩才无阂解释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例句无
2、唇枪舌剑解释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出处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例句日内瓦,话重说。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
3、大辩不言解释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例句他显示出大辩不言沉稳的个性
4、当头对面解释当面商量或面对面辩论。
5、夺席谈经解释夺:强取;席:席位。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例句无
6、鹅湖之会解释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例句无
7、据理力争解释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县的事,自己也应该有点主意。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
例句这是原则问题,一定要据理力争。
8、针锋相对解释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例句彩云听着唐卿的话来得厉害,句句和自己的话针锋相对,思忖只有答应了再说。(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六回)
9、夺其谈经解释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10、唯心主义解释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观点
出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
例句唯心主义的观点难以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