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禅宗后来分了几个门派,具体是??
佛祖的弟子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祖师;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六祖慧能影响最大,其《六祖坛经》是印度以外唯一被称为“经”的佛教典籍。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摩诃迦叶尊者见状,破颜含笑。此时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于是传法于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乘商船到达广州。达摩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由于当时在南朝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与达摩理念不合,达摩遂“一苇渡江”至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将衣钵历传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15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
唐高宗凤仪二年(677年),六祖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影响渐大。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弟子神会辩倒其余宗派,使得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此后禅宗在中国又分成“五家七派”,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元八世纪,禅宗传入朝鲜。十二世纪末传入日本。东南亚各国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二、南禅宗和北禅宗各有什么特点
禅宗的典籍《坛经》描写了禅宗分为南北两支的故事:有一天,禅宗五祖弘忍法师把弟子们召集来,说你们每个人做一首偈给我看,谁的偈能契合禅宗思想,我就把祖师之位传给他。
当时弘忍门下有一个学霸法名神秀,众人都说,如果有人能写出这首偈,那肯定是神秀。所以大家都不敢写。
神秀知道大家的意思,但是他也不敢写,因为如果写了,就好像自己想谋求祖师之位一样。于是一天夜里,他偷偷在墙上写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弘忍看到了,对大家说:这首偈子写得很好,你们依照着去修行,可以避免转生为畜生、恶鬼、地狱众生。然而到了夜里,弘忍却把神秀找来,对他说:你的偈子还未见性,回去重新写一首。
当时,弘忍门下有个行者(未正式出家的修行者)叫做慧能,在后院做苦力。他听说了此事,让人替自己也在墙上写了一首偈(慧能不识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见了,惊叹地说这首偈写得好。弘忍看了,怕有人谋害慧能,把偈子擦了,说他也未见性。到了夜里,弘忍却把慧能找来,给他剃度,传他祖师之位,交给他象征祖师之位的袈裟和钵盂,让他逃到南方去。于是当夜慧能就离开了弘忍,逃往了广州。
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教人坐禅观心,身体像菩提树一样端坐不动,保持心像明镜一样清净,防范妄心邪念的滋生。南宗慧能则反对坐禅,要在生活中时时保持无相、无念、无住。
但是,仔细分析的话,这个故事却是靠不住的,它更像一篇小说。
因为这个故事完全是从上帝视角来叙述的。众人私下的商议、神秀的心理活动、弘忍单独对神秀说的话,完全被记录下来,而这些内容,本是慧能不可能知道的。
所以,有理由相信,《坛经》中的这个故事,是慧能一系的后学们,为了争正统地位而编造出来的。
据任继愈先生考证,说弘忍单独传法给慧能或神秀,都是出于后人的附会,是弘忍的再传门人们为了分别门户而制造出来的,而慧能和神秀在世时,并无独占法统、自称嫡系及排斥其他系统为异端的记载。
神秀和慧能的关系其实是不错的,他们经常互通书信,保持着互相尊重。神秀还曾经奏请武则天,请慧能赴京,只是慧能固辞,这才作罢。
而神秀的思想,也不是像《坛经》所说的那样,执著于坐禅,教人看心看净。任继愈先生指出:
在现存的南北禅宗双方资料看来,其修行方法、宗教理论、思维方式都比较接近。比如《坛经》的激烈破除名相、扫荡执著的观点,神秀也有;不废坐禅又不拘泥于坐禅,不主张读经却又不废读经的主张,神秀、惠能都有。神秀的禅法比起早期禅宗的慧可、道信来,有明显的突破。神秀禅法的保守形象是后来惠能后学塑造出来的,神秀的思想也相当解放。
上世纪敦煌出土的《坛经》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在敦煌本《坛经》中,慧能写的偈的最初版本是: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也就是说,慧能重复了神秀偈的前两句(心和身可能是因为传抄而颠倒了),并没有完全否定神秀的思想。
所以,禅宗分为南北两支,并不是在慧能时代发生的。南北二宗的分裂,发生在慧能的弟子菏泽神会,与神秀的弟子嵩山普寂之间。
神秀圆寂后,其弟子普寂以神秀为达摩所传禅宗的正统。《坛经》批评神秀教人看心看净,执着于坐禅,其实那是普寂的思想。
慧能弟子神会北上传法,为了同神秀一系争正统地位,将普寂思想与神秀思想混为一谈,将神秀一系批判为“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
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和当时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同时批评普寂并非禅宗正统。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后来逐渐衰落,只有南宗开枝散叶,遍布全国~
三、禅宗分为哪些派别
无论什么修行方式,都应修心、修身。不可执著某一种方式,初祖顿悟后,同样实修了十多年。生活才是修行之本。四、禅宗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北二宗是什么时候分裂的呢
慧能,唐代高僧。生于广东新兴,少时父亲早亡,卖柴养活老母。一日,慧能在街市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感,于是到湖北黄梅,参拜说此经的五祖弘忍大师,愿求作佛。
五祖随口说:你是岭南未开化的蛮人,哪里能成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
五祖看出慧能有根器,但见左右弟子众多,却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
一日,五祖命各徒弟作偈,若悟大意,将选为继承人,作第六代祖。
大弟子神秀作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五祖见神秀偈,在诸弟子面前赞许说:依此偈修,可以免坠恶道。令弟子烧香礼敬。三更时却唤神秀入堂说:此偈未见本性,你回去再作一谒给我看。
神秀苦思数日,作偈不成,心神恍惚。
慧能是干杂事的,没有资格参加这场选择继承人的考试。他在礁房,偶然听到神秀所作谒,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因不识字,请人写在壁上,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慧能所作谒,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务,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胜神秀一筹。
众弟子见了,大为惊叹。五祖怕人忌妒慧能,就用鞋擦了,说:也未见性。众弟子深以为然。
第二天,五祖偷偷来到碓房,见慧能负着石碓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这样啊。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慧能答道:米早熟了,只差没有筛子。五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慧能会意,三更时来到五祖住处。五祖为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三更受法,没有一人知道。五祖又把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令他为第六代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五祖吩咐慧能:你必须快快离开,否则怕有人会害你,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僧人来争夺衣钵。
慧能急急逃到韶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于是避难于猎人队中,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
一日,慧能想,现在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逃一辈子。于是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法性寺主持印宗法师讲经,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人大惊,印宗法师说:行者定非常人,久闻五祖衣法南来,难道是行者吗?慧能说:不敢。于是取衣钵出示大众。不久慧能来到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开山传法。从此,形成禅宗的南派。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