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关于书信的诗句 二、关于书信的诗句古诗 三、含邮的诗句 四、关于书信的经典诗句一、关于书信的诗句
关于书信的诗句如下:
1、小梅枝上东君信。
雪后花期近。
南枝开尽北枝开。
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宋)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译文:梅枝上的小花是东君的来信。
雪融化后花也快开了。
南边枝头的花朵开完后北边的花朵也开了。
这是被陇头游子寄过来的春天啊。
2、空园数日无芳信,侧侧残寒犹未定。
——(清)吴婴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译文: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
3、夫成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外征衣》译文: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5、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二、关于书信的诗句古诗
关于书信的诗句如下: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小梅枝上东君信。
3、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
4、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5、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7、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8、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9、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10、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
1
1、家书十五行。
1
2、故园东望路漫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
3、此书未到心先到,来为附家书。
1
4、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1
5、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采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
三、含邮的诗句
蜀道难·其一 南北朝 · 萧纲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
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
答转运王工部到寿阳却乘流东下以诗见寄 宋 · 宋祁闻到清淮上,还乘清溜回。
缘持使者节,难把故人杯。
曙盖星衔柳,昏邮雨亚梅。
怆离并感昔,都向句中来。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
--宾之初筵先秦 · 佚名。
四、关于书信的经典诗句
1.有关“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自:唐代·杜甫《春望》 释义: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2、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3、诗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义: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4、诗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出自:两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5、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出自:唐代·张籍《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2.形容“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释义:战争时期,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猎骑》。
释义:君不要射从南边飞来的大雁,万一大雁带着家书,收信的人就收不到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
释义:拆开信封看看有什么喜事,虽然只有几行字,但是家书的分量也比千两黄金重。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出自汉代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叫小二开始煮鲤鱼,发现鱼的肚子里有封书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要写封家书表达思念。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得家书》释义:凭借游子送去书信,回信的时候带回来家书一封。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 出自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释义:想把自己的感情写在尺素上传给心爱的人,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罢了。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出自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
释义: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
一封家书写满纸。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出自明代诗人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释义: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
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受体的说教议论性书信。
书信中称呼父母的尊称: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书信中称呼长辈的尊称: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书信中称呼师长的尊称: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书信中称呼平辈的尊称: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书信中称呼同学的尊称:砚右、文几、台鉴。
书信中称呼晚辈时的尊称:如唔、如面、如握、青览。
书信中称呼女性的尊称: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3.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
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 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 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
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
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
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4.关于书信的古诗句有哪些 小梅枝上东君信。
雪后花期近。
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宋)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译文:梅枝上的小花是东君的来信。
雪融化后花也快开了。
这是被陇头游子寄过来的春天啊。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
——(清)吴翌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译文: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外征衣》译文: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唐)杜甫《得家书》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唐)杜牧《赠猎骑》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宋)陆游《渔家傲》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唐)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
5.与书信有关的诗句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
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
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
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希望采纳。
6.形容书信传情的诗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红记》 唐时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
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
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
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
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
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
7.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诗 马相如进京考取功名后,产生了休妻的念头,于是就写了封信给卓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意为我们从头开始到现在,可环境变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回到起初的样子.卓文君伤透了心,就以他的信的内容展开回了封信,可谓是经典之作.司马相如阅信后大为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