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郑俞诗句-关于俞的诗句

内容导航: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二、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带郑的诗句寓意好的 四、关于伯牙绝弦诗句的意思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的是春季时分原野上春草茂盛的景象。

诗人以春草为喻,借生命力顽强的春草比喻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抒发了诗人心中浓重的惜别愁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译文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青草在每年的秋冬季节枯黄,等到春天时恢复浓绿的草色。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写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当时白居易仅仅十六岁,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科举考试的现场按照试题要求所作的诗歌。

全诗通过描绘古原上的茂盛野草,以草木之茂盛抒发了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

二、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题目,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赋得。

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白居易当时年龄16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2、古原草。

指有悠久历史的广阔原野上的草。

其中“草”是中心词,“古原”是“草”的所在之地。

诗的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古原草”三字破题。

诗的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依然是承题目中的“古原草”而重在写“草”。

诗的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既写“草”又写“古原”,“远芳”“晴翠”是“草”的细致描绘,“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特别贴切。


3、送别。

表明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的意象与“送别”的题意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诗的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个题目,就是按照命题作诗的要求,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带郑的诗句寓意好的

1. 关于郑的诗句 关于郑的诗句 1. 带有郑字的诗句 有郑字的七言情诗句
1、郑卫不足听唐白居易 《答《桐花》》
2、郑君得自然唐白居易 《郑生尝隐天台,徵起而仕。

今复谢病,隐于此》
3、郑公诗人秀唐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
4、郑氏才振古唐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5、郑公樗散鬓成丝唐杜甫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
6、郑公纵得归唐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
7、郑注用事唐杜牧 《秋娘诗并序》 8、--郑愔陈师振旅清九垓唐李显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9、--郑愔万邦考绩臣所详唐李显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 10、郑生运其谋唐卢照邻 《咏史四首》 2. 诗名里带郑字的诗词有哪些 非常多的:
1、荥阳郑 清 郑燮 《沁园春·花亦无知》
2、郑公樗散鬓成丝 唐 杜甫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
3、郑注用事 唐 杜牧 《秋娘诗并序》
4、去兹郑卫声 唐 李世民 《帝京篇十首》
5、风流郑季庄 宋 苏轼 《南歌子·欲执河梁手》
6、郑子真、岩谷躬耕 宋 苏轼 《行香子·三入承明》
7、小郑非常强记 宋 苏轼 《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8、郑庄好客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9、君莫是、郑当时 宋 范成大 《木兰花慢·古人吾不见》10、宠拜三公入郑庄 宋 王之道 《减字木兰花·金尊频倒》1
1、不比郑声淫 宋 张抡 《诉衷情·闲中一弄七弦琴》1
2、郑庄好客 姚述尧2 《减字木兰花·烟收云敛》1
3、郑人缓也泣 宋 辛弃疾 《兰陵王·恨之极》1
4、郑贾正应求死鼠 宋 辛弃疾 《瑞鹧鸪》1
5、寄与冯川郑小奴 宋 石孝友 《鹧鸪天·别后应怜信息疏》1
6、籍籍郑庄人物 宋 韩淲 《好事近·腊雪映江梅》1
7、便引郑郊溱洧 宋 魏了翁 《水调歌头·尚记春归日》18、说郑公家 宋 吴潜 《柳梢青·绿野平泉》19、等待郑公风 宋 刘辰翁 《临江仙·旧日采莲羞半面》20、惟郑国三良 宋 无名氏 《喜迁莺·古今三绝》2
1、郑公乡老开酒尊 唐 李贺 《南园》2
2、烧丹郑舍人 唐 白居易 《感事》2
3、郑庄场圃入微茫 元 元好问 《鹧鸪天·偃蹇苍山卧北冈》2
4、示秀才郑彦通流水小桥横 元 王恽 《感皇恩 癸未重午日,冶头回辔,得感皇恩一》2
5、凋零郑圃 元 冯尊师 《苏武慢·返照回光》2
6、郑绵络些 先秦 屈原 《招魂》2
7、起郑舞些 先秦 屈原 《招魂》28、郑卫妖玩 先秦 屈原 《招魂》29、代秦郑卫 先秦 屈原 《大招》30、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先秦 屈原 《卜居》3
1、流郑激楚 魏晋 曹丕 《善哉行》3
2、稚川师郑君 宋 陆游 《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3
3、南郑归来二十霜 宋 陆游 《秋思》3
4、我昔在南郑 宋 陆游 《夏夜》3
5、衣食行郑白沃 清 梁启超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3
6、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3
7、郑公独挽首 宋 张镃 《杂兴》38、林郑珍 宋 释慧性 《偈颂一百零一首》39、谁料郑声乱雅中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40、郑国游人未及家 唐 李颀 《送陈章甫》4
1、周王逢郑忿 南北朝 庾信 《咏怀》4
2、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宋 姜夔 《探春慢·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4
3、驱车郑城宿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4
4、郑卫不足听 唐 白居易 《答《桐花》》4
5、郑君得自然 唐 白居易 《郑生尝隐天台,徵起而仕。

今复谢病,隐于此》4
6、声妓放郑卫 唐 白居易 《对酒闲吟赠同老者》4
7、何人为觅郑瓜州 唐 杜甫 《解闷十二首》48、劳生愧严郑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49、流水非郑曲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50、岂但祁岳与郑虔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5
1、郑庄驿 宋 游次公 《贺新郎·斗柄回秋律》5
2、郑子江头逢二女 宋 晁补之 《调笑/调笑令》5
3、郑庄风韵 宋 韩元吉 《醉蓬莱·听清歌初转》5
4、郑玉非娼女 宋 刘仙伦 《贺新郎·郑玉非娼女》5
5、卫姬郑女腰如束 宋 高观国 《玉楼春》5
6、一洗淫哇郑卫 宋 林正大 《水调歌·耿耿银潢净》5
7、郑声放 宋 冯取洽 《贺新郎·二老交相访》58、记贞观、郑公恰至 宋 牟巘 《满江红·七荚新春》59、张翁与郑婆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60、张翁与郑婆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6
1、不烦郑氏笺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6
2、郑庄置驿 唐 李瀚 《蒙求》6
3、郑均白衣 唐 李瀚 《蒙求》6
4、郑众不拜 唐 李瀚 《蒙求》6
5、郑崇门杂 唐 李瀚 《蒙求》6
6、仰慕严郑 汉 嵇康 《幽愤诗》6
7、忆从南郑入成都 宋 陆游 《感旧》68、常思南郑清明路 宋 陆游 《梨花》69、常思南郑日 宋 陆游 《秋冬之交杂赋》70、秦收郑渠成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十首》7
1、远托郑人缓 宋 黄庭坚 《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7
2、南郑奋熊罴 宋 邵雍 《观棋大吟》7
3、实能魏郑 魏晋 曹摅 《赠欧阳建》7
4、陈国郑东门 南北朝 鲍照 《幽兰》7
5、出郑终无反 南北朝 庾信 《周宗庙歌 皇夏》7
6、如何郑公客 宋 陈师道 《绝句》7
7、郑鲁有游女 宋 艾性夫 《杂言》78、岂独魏郑公 宋 方回 《秋晚杂书三十首》79、郑圃赵昌父 宋 方回 《秋晚杂书三十首》80、郑君故多方 宋 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8
1、相携话别郑原上 宋 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8
2、自是秦楼压郑谷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8
3、列子居郑圃 唐 李白 《赠张公洲革处士》8
4、郑公诗人秀 唐 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8
5、莫辨陈郑火 唐 李白 《大庭库》8
6、郑氏才振古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8
7、郑公纵得归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88、给事论郑注 唐 杜牧 《李给事中敏二首》89、--郑愔陈师振旅清九垓 唐 李显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90、--郑愔万邦考绩臣所详 唐 李显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9
1、郑生运其谋 唐 卢照邻 《咏史四首》9
2、北疆虽入郑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9
3、吉凶恒委郑 唐 沈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9
4、郑李光时论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9
5、郑逃。

3. 带巧字和郑字的诗句 “巧”字: 北齐二首 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郑”字 《答《桐花》》 白居易。

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

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

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

夜色向月浅,暗香随风轻。

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

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

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

生怜不得所,死欲扬其声。

截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

云待我成器,荐之于穆清。

诚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

胡为爱其华,而反伤其生? 老龟被刳肠,不如无神灵。

雄鸡自断尾,不愿为牺牲。

况此好颜色,花紫叶青青。

宜遂天地性,忍加刀斧刑?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当君正殿栽,花叶生光晶。

上对月中桂,下覆阶前蓂。

泛拂香炉烟,隐映斧藻屏。

为君布绿阴,当暑荫轩楹。

沉沉绿满地,桃李不敢争。

为君发清韵,风来如叩琼。

泠泠声满耳,郑卫不足听。

受君封植力,不独吐芬馨。

助君行春令,开花应清明。

受君雨露恩,不独含芳荣。

戒君无戏言,剪叶封弟兄。

受君岁月功,不独资生成。

为君长高枝,凤凰上头鸣。

一鸣君万岁,寿如山不倾。

再鸣万人泰,泰阶为之平。

如何有此用,幽滞在岩垧? 岁月不尔驻,孤芳坐凋零。

请向桐枝上,为余题姓名。

待余有势力,移尔献丹庭。

4. 诗句里有 郑字 华字和林字的诗句有没有 年代:宋 作者: 陆游《秋思》 南郑归来二十霜,背人岁月去堂堂。

破裘不补知寒早,倦枕无憀厌夜长。

年少若为评宿士?狂生曾是说高皇。

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

作者: 李贺《南园》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

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

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

郑公乡老开酒尊,坐泛楚奏吟招魂。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白居易)。

四、关于伯牙绝弦诗句的意思

1.《伯牙绝弦》诗句的意思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里说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o^)/~ 2.《伯牙绝弦》诗句的意思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里说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o^)/~。

3.伯牙绝弦一首诗的意思
1、作品原文《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作品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扩展资料:《伯牙绝弦》思想感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伯牙绝弦。

4.伯牙绝弦每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1.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至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2.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伯牙心中的所思所想,对钟子期都无法隐瞒。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只能停留在岩石下;心里十分伤感,于是就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类似于连绵大雨声音的乐曲,再作出崩山声音的乐曲。

每次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是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想象出的景象。

我到哪里才能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3.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5.伯牙绝弦的诗意 诗意: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简介: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6.伯牙绝弦的诗意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意: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

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到:“妙极了!这琴声宛若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PS:打了好久的啊。

7.伯牙绝弦一首诗的意思
1、作品原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作品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扩展资料: 《伯牙绝弦》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参考资料来源:—伯牙绝弦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