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安分守己、不露锋芒、超然物外、濠濮间想、和光同尘、浑俗和光、混俗和光、梅妻鹤子、寝丘之志、上善若水、世外桃源、释知遗形、随遇而安、同流合污、为天下谷、无忧无虑、闲云野鹤、循规蹈矩、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不求闻达、尽善尽美
1、安分守己解释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例句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2、不露锋芒解释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例句(1)他虽满腹经纶,但所到之处,不露锋芒。(2)小芳平时不露锋芒,这次参加省里物理比赛却得了冠军。
3、超然物外解释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出处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例句这一种仪式既经举行,即倘有后患,各部都该负责,不能超然物外,说风凉话了。(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4、浑俗和光解释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例句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5、混俗和光解释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出处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贫僧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人皆见而恶之。”
例句无
6、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例句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唐·韩愈《与崔群书》)
7、寝丘之志解释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出处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例句无
8、世外桃源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9、随遇而安解释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例句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
10、释知遗形解释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例句无
11、无忧无虑解释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例句(1)人们常常说,童年时代的生活无忧无虑,令人怀念。(2)工作以后,常常忆起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
12、循规蹈矩解释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出处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例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13、悠然自得解释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出处《晋书·隐逸传·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例句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鬓之间,皆有喜色。”
14、知足知止解释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出处《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例句无
15、同流合污解释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处《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例句此数贼者,同流合污,败坏国政。(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16、与世无争解释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例句他总是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
17、不求闻达解释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候。”
例句因此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
18、和光同尘解释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例句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19、梅妻鹤子解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例句兆熊说:‘像是像,不过,有最重要的一点不像。人家和靖居士是梅妻鹤子,你却是妻儿成群。’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血祭》第二章四
20、闲云野鹤解释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出处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例句独有妙玉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21、上善若水解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22、濠濮间想解释濠濮:古代二水名。比喻悠然自得的会心或情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关于与世无争的词语:为天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