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发言声音小的成语:唉声叹气、低声细语、恶声恶气、慢声细语、绵言细语、喃喃细语、呢喃细语、泣不成声、切切细语、窃窃私语、窃窃细语、轻言细语、轻言轻语、人声鼎沸、声嘶力竭、书声朗朗、书声琅琅、余音绕梁、大声疾呼
1、唉声叹气解释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例句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2、大声疾呼解释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出处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例句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低声细语解释形容小声说话。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例句无
4、恶声恶气解释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例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4章:“‘你结算吧!’少平有点恶声恶气地说。”
5、绵言细语解释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例句无
6、呢喃细语解释形容小声说话。
出处《北史·隋·房陵王勇传》:“乃向西北奋飞,喃喃细语。”
例句及至兴官醒时哭了,绍闻听南间尚呢喃细语,呼来时,堂楼门已开了。(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五回)
7、喃喃细语解释形容小声说话。
出处《北史·隋·房陵王勇传》:“乃向西北奋飞,喃喃细语。”
例句无
8、泣不成声解释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出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尽夜哭泣,气不属声。”
例句弥留之际,日饮白汤升许,欲以洗涤肺腑,及食不下咽,泣不成声。(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鸳鸯印传奇始末》)
9、窃窃私语解释背地里小声说话。
出处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例句又故意与行酒侍儿,窃窃私语,羋氏两次问话,俱失应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10、轻言轻语解释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3回:“不许你在汉子跟前弄鬼,轻言轻语的。”
例句无
11、轻言细语解释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们好像是久别重逢,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和藏在这些轻言细语后边的无限的担心。”
例句无
12、人声鼎沸解释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例句广场这时已是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13、声嘶力竭解释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出处《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例句眼看见前进也是枉然,不要说他们早已声嘶力竭。(闻一多《贾岛》)
14、书声琅琅解释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例句学校里书声琅琅,充满生气与活力
15、书声朗朗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例句无
16、余音绕梁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例句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梁实秋《听戏》)
17、切切细语解释切:通“窃”;切切:暗中,私下。低声交谈
出处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元年》:“虽判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
例句凌叔华《酒后》:“火炉旁坐着一对青年夫妇,面上都挂着酒晕,在那儿切切细语。”
18、窃窃细语解释窃窃:偷偷;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例句他们在窃窃细语,不知道说些什么?
19、慢声细语解释形容说话时声音轻柔
出处罗广斌《红岩》第12章:“老大哥看出牢房里只剩他两人时,就慢声细语地问他。”
例句凌叔华《古韵》:“她慢声细语地说:‘我真想一死了之。人只有死了,才会忘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