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1、释义: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师)就不那么容易了。
2、出处:东晋史家袁宏的《后汉纪》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来司马光把这句话写进他的《资治通鉴》。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
经师出处:晋,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卖丝之质,附近朱蓝耳。“东晋史学家袁宏记载,汉灵帝时期,太原名士郭泰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普被推举为“有道”(汉代察举制度中的特举科目)。
郭泰在太学任教时,深受太学学生爱戴,推为领袖,名震京师。当时洛阳有一位神童魏昭,11岁就入太学学习。他拜访郭泰,表示愿意向他求学,说:“尝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酒扫。”《后汉纪,灵帝纪》
汉代重经学,经师众多,但其中真正能称为“人师”的却难得一遇。而有心向学的学生,最看重的,不是“经师”,而是“人师”。后来北魏时,魏帝器重大臣卢诞,要他当诸王的老师,也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袁宏所以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是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后汉纪》继《汉纪》而作,但袁宏面临的写作条件却比荀悦困难一些。
当年荀悦撰写《汉纪》的时候,只有《汉书》这一部已确立了权威地位的纪传体西汉史,他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就写成了卓有成就的新著作。
袁宏著《后汉纪》的前后,关于东汉史的著作有好多种,它们各有短长,袁宏所依据的资料要比荀悦繁富,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功力更比荀悦多一些。
另外,在同类著作上,他有不少竞争对手,他必须在水平上超过他们,才能让自己的著作站住脚。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在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只有范晔所著《后汉书》和袁宏所著编年体《后汉纪》保存下来,说明这两部书确有过人之处。
二、“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的出处请问出自古时的哪本典籍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指的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难遇到。
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下自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教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
而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才叫人师。传播知识的经师容易遇到,而用行为、言语影响学生的人师难遇,因此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扩展资料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典故
汉灵帝时期,博学多才而又为人正直的郭泰深受人们的爱戴,魏昭儿时多次去拜访他,表示愿意做他的随从帮他打扫庭院,郭泰问他为什么不去读诗书而给他当佣人,魏昭回到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郭泰十分欣赏他。
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释义:书读得再多也不如外出闯荡,出去见到的世面再多也不如学会为人处世,学会为人处世也不如得到才能高明的老师指点。讲经念经的老师到处都有,教人道理的老师却很难遇到。
这段话是没有历史出处的,大约参考了明朝董其昌的《画旨》“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这句话意为然而也有可以靠学习得到的地方,读很多书,走很多路,心中就能脱去俗世里的尘浊,自然而然丘壑就能有所掌握。
扩展资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文献中的记录
1、唐代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句诗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2、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
3、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资料zhid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度百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