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赞美大秧歌的诗句 二、赞美秧歌扭的好怎么用七言绝句来赞美 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诗句 四、正月十六遛百病的诗句一、赞美大秧歌的诗句
1. 关于东北大秧歌的诗句 关于东北大秧歌的诗句 1. 给大伯唱秧歌句子 大秧歌舞起了盛事龙腾; 你扭,我转,大家齐欢唱呦; 欢唱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迎新春;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扭出了东北人火辣辣地热情; 火辣辣地热情;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 大秧歌舞起了呦黑土地上质朴的豪情; 哎嗨哎嗨呦; (2)彩裙舞,手绢儿扬; 大秧歌迎来了国泰民安; 你扭,我转,大家齐上阵呦; 祝愿海峡两岸团聚一堂; 亲亲热热,和和美美过大年;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唱出了东北人宽广的胸怀; 宽广的胸怀;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捧出了呦,东北人崭新的明天; 哎嗨哎嗨呦。
2. 谁给我一篇东北大秧歌的作文 色彩鲜明的红衣绿裤,节奏欢快的锣鼓唢呐,兴高采烈、旁若无人的舞者,展现出淳朴浓郁的北方民风,这便是东北大秧歌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
“龙咯里咯龙咯龙,里咯龙咯里咯龙……”东北大秧歌的锣鼓二胡一响,嗬,广场上就沸腾了!人们就像弹簧一样,聚拢起来,中老年人纷纷拿起手绢、扇子,跟着锣鼓点舞动着,扭起来。
看似“笨拙”的老爷爷、老奶奶来了精神,舞动轻巧,左摆右扭,不时地挽个花样,手中的扇子、手绢也富于了生命,一个个不同的造型,一片片欢快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
顽童们也扭摆腰腿凑热闹,跃跃欲试,加入了扭秧歌的队伍。
大人不时笑弯了腰。
扭秧歌的队伍逐渐一圈圈扩大、扩大着…… 东北大秧歌与海派等南方秧歌不同。
东北大秧歌更加突出豪爽、热烈的氛围,有更多令人兴奋、夸张的肢体语言。
也许,有人觉得东北大秧歌粗俗,入不得大雅之堂,但它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和无拘无束的洒脱欢畅,我认为,是不需要高雅之势来展示的。
简朴中洋溢着平凡的热情,舞动中舒展释放着全身心的快乐。
这就是东北大秧歌。
3. 谁给我一篇东北大秧歌的作文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
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
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
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4. 家乡的大秧歌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一个小镇,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我家乡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
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小镇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广场上。
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有的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
虽然队伍中多是老年人,可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
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一些青年人和小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地加入秧歌队伍。
一条条彩色的“长龙”在不断加长。
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
吹唢呐的人不时变换曲调,秧歌队形和动作也随之变化,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节目。
每到这个时候,秧歌手们便身着盛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也粉墨登场,为节日增添无尽的喜庆。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它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每个人的心。
5. 家乡的大秧歌阅读 1.文中开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大秧歌是家乡的一道独特风景;用( 家喻户晓 )一词准确地概括出家乡的男女老少对大秧歌的喜爱与了解程度非常深。
2.文中的过渡句是什么? 答: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节目。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短文主要写作者介绍家乡的大秧歌和人们每日欢快地跳秧歌的情景。
4.文中的比喻句有哪句? 答:比喻句是:一些青年人和小孩子,心里也有些发痒,不时地加入秧歌队伍。
5.写出说明大秧歌在家乡人心目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语句,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句子是:“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表达了作者对大秧歌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读了本文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你联想到的写下了。
答:我联想到高埗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在欢快地跳舞,他们踏着轻快的舞步,扭动着婀娜的身躯,随着美妙的音乐载歌载舞。
采纳啊,都是一个一个字亲自打滴呀~~ 6. 为什么说东北大秧歌是沈阳最具艺术个性的民族舞蹈 东北大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舞蹈,产生于农事 劳动,是劳作之余、丰收之后、太平盛世之时,群众表达喜悦之情的杰作。
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汉、满、回、锡伯等民族地区,秧 歌的扭法简单易学,又可随意变化,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秧歌分高跷和地秧歌两大类。
“旱船”、“跑驴”、“斤头人”等多种民间传统项目,均在地秧歌中表演。
“龙 灯”、“耍狮子”、“打腰鼓”等,也通称为秧歌。
有些秧歌队是 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汉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的,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由老汉扮成唐僧、猪八戒等古代人物,还有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 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就可以在大街小巷或广场上尽情地扭跳。
步伐在 走、摇、旋、颠、腾、挪、抖、闪间变化。
其场面宏大,气氛热 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
东北大秧歌除具有北方秧歌的共性外,因其地理、历史之异,还具有红火、热烈、强劲、豪放、粗 矿、令人振奋的艺术个性。
二、赞美秧歌扭的好怎么用七言绝句来赞美
,具体有以下诗句进行赞美: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赞美秧歌扭的好怎么用七言绝句来赞美,具体有以下诗句进行赞美: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诗句
正月十六游百病的诗句:正月十六游百病,百病不生身心轻。
农历正月十六夜,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
”这首民谣不知在我们这里留传了多少年了。
所以当有人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东西吃,还不需要做家务。
大年初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并不自由,因为大年初一有许多顾忌,尤其说话做事最不能随便。
而正月十六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
炸麻花撩人骂:大人们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铁锅用火烧了炒,有的人家没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据说,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凶,老鼠就死得越多。
父母亲在家里炸麻花时,此时的我们玩性正浓,继续我们自己的游戏了。
老人们说,十六夜如果被人家骂最吉利,俗称骂“晦气”,能去掉一年的晦气。
所以,当大人回家后,我们几个伙伴就在农庄上到平时最爱骂人的王婶家撩他们骂。
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户、踢门、放鞭爆。
我们来到王婶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户,看她不开骂,我们接着就踢门,还不开口骂,我们就把白天准备好的小鞭爆点燃,从门缝里丢进屋里。
使尽了各种手段,往往收效甚微。
你别看王婶平时骂人不眨眼,庄上人都称她“野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开口,惹急了就从床上爬起来,吓一吓你,不过,我们一听到脚步声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只有一次,阿华由于用力过猛,把王婶家窗户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婶告状,害得我们几个挨饱打了一顿。
现今想起,好象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四、正月十六遛百病的诗句
正月十六遛百病的诗句如下:溜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
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描述: “ 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
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
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
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
厂卫校尉巡守达旦 ” 。
《白下琐言》记载: “ 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 ” 。
一首《走百病》的风土诗写道: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溜百病也不一定都是妇女的行为,山东有的地方是男女同游,称 “ 走老貌 ” 。
《正德江宁县志》云: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
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溜百病时凡有桥的地方必相率以过,民间说 “ 走走桥儿不腰疼 ” 。
有一首《夜春词》写道: “ 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 。
走桥时一定要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
“ 钉 ” 与 “ 丁 ” 谐音,即添丁,以为可以得子,育女生男悉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