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陈一诗句-陈 诗句

内容导航:

一、关于蘑菇的诗句有哪些 二、关于蘑菇的诗句古诗 三、对联的格律 四、对联格律是什么

一、关于蘑菇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蘑菇的诗句 关于蘑菇的诗句 1. 关于“蘑菇”的古诗有哪些 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出处:先秦·屈原《离骚》。

译文: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2.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

出处:南北朝·庾信《枯树赋》。

译文:但不论是哪种树,它们无不受到苔藓和蕈菌的遮压,无不受到鸟雀和害虫的剥啄。

3.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

出处:两汉·东方朔《七谏》。

译文:我喝菌若上清晨的露水,用桂木来构造我的住房。

4.步虋菼与台菌兮,缘层崖而结茎。

出处:两汉·蔡邕《述行赋》。

译文:满山的荻草、赤草与苔菌啊,顺着山崖一层层地爬上去。

5.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出处:唐·元稹《连昌宫词》。

译文:蛇出燕巢盘绕在斗栱之上,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正在那天子所居的衙。

2. 形容蘑菇的诗词 1,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出自宋代杨万里《蕈子》,意思是:如鹅掌令人惊讶,味道如蜜般浓醇,光滑好像蘘荷没有一点涩味。

2,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

出自宋代苏轼《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意思是:忽然发现树上长了一些黄耳菌,于是俩人拔起筷子美美地吃起了一顿蘑菇大餐。

3,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

出自明代史迁的《《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意思是:桑耳与楮树菌都比不上它,蘑菇是天生的应该拱手作揖的花。

4,《承同学晓光置酒,嗣又伴游常熟感赋七律一首》近代 王益初 负笈淞滨忆昔年,那知今日复同筵。

奇珍茅酒传杯酽,竹笋蘑菇入馔鲜。

译文:回忆当年背着书箱到淞滨,哪知道今天又在一起吃饭。

满桌珍馐美味,举杯相庆。

竹笋和蘑菇也在这美味之列。

5,《儿童采菌歌》当代 卢青山 山中四月雨淋浪,雨过湿气蒸如汤。

茅丛茶根有馀泽,蘑菇立立生其旁。

译文:四月的山中不停的下着雨,大雨过后的水汽像汤一样。

茅草丛里有一些剩下的营养,好多的蘑菇耸立在茅草丛旁。

6,《采菇曲二首 其二》明代 李梦阳 白如白玉簪,香如玉田禾。

行人且莫行,听我采菇歌。

译文:蘑菇白的像玉簪一样,气味香的像田里的禾苗一样。

路过的人先别急着离开,听我唱着采蘑菇的歌曲。

3. 有没有描写“蘑菇”的诗句 《蕈子》 拼音:xùn zì 朝代:宋 作者:杨万里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

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

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

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

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

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

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

名称:蘑菇 别名:蘑菇又名双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蒙古蘑菇、蘑菰、肉菌、蘑菇菌,各地区对蘑菇的名称有所不同,但蘑菇一名比较通用。

拼音:mó gu 英文名:Mushrooms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科属分类:蘑菇科 性味:微寒、性凉、味甘、入肝、胃经。

归经:入肝、胃。

功效:一:益气开胃,久病虚羸及老人小儿体弱者;二:托痘疹;三:抗癌;四:降血糖。

五:与葱白儿同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适宜于老年人、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肝炎、高脂血症、维生素B2缺乏症等患者食用。

主治: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疹透发不快。

生态环境:森林、草原、山丘和平原,还是在朽木上或是在粪堆上,常常可以采到. 采收储藏: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长后采集,除净杂质,晒干或烘干.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为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 用药禁忌:据古人的经验,蘑菇为发物,故对蘑菇过敏的人要忌食;这对于肿瘤患者的影响似乎与现代研究结论(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相左。

笔者认为古人经验也应参考,故肿瘤患者对蘑菇的食用应持谨慎态度 4. 赞美“蘑菇”的诗句有哪些 1,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出自宋代杨万里《蕈子》,意思是:如鹅掌令人惊讶,味道如蜜般浓醇,光滑好像蘘荷没有一点涩味。

2,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

出自宋代苏轼《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意思是:忽然发现树上长了一些黄耳菌,于是俩人拔起筷子美美地吃起了一顿蘑菇大餐。

3,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

出自明代史迁的《《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意思是:桑耳与楮树菌都比不上它,蘑菇是天生的应该拱手作揖的花。

4,甘餐自当肉,石鼎香漠漠。

出自宋代方岳的《采菌》,意思是:可以当成美味的肉享用餐食,在石鼎处默默地散发出香味。

5,惊雷菌子出万钉,白鹅截掌鳖解甲。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次韵子瞻春菜》,意思是:平地的突然好多菌子接二连三的出现,白鹅的鹅掌以及鳖也可以放弃了。

5. 赞美蘑菇的诗词 采菌(宋·方岳)押药韵 溪行近里所,雪菌朵寒萚。

久晴危欲枯,抱瓮日商略。

可怜书生愚,为口不计脚。

龟肠惯饥虚,鸡肋忍馋嚼。

独奇白云芝,风露专一壑。

自寻堕樵归,远掬飞泉瀹。

此岂不足欤,更嫌村酿薄。

世涂语百车,官仓陈一龠。

胡为犯讥弹,而负两芒屩。

甘餐自当肉,石鼎香漠漠。

宁忆武昌鱼,况复扬州鹤。

次韵采菌(宋·方岳)押支韵 秋崖不惯大官肉,雪屋为出斋房芝。

山灵颇怜世味薄,风格略与诗情宜。

菘膰何但退三舍,蕨拳恨不同一时。

自寻堕樵了幽寂,岂料枯蘖能神奇。

群仙餐霞吸沆瀣,豪贵蒸乳盛琉璃。

砖炉石鼎煮飞瀑,此妙勿令渠辈知。

怪菌歌(宋·杨万里) 雨前无物撩眼界,雨里道边出奇怪。

数茎枯菌破土膏,即时便与人般高。

撒开圆顶丈来大,一菌可藏人一个。

黑如点漆黄如金,第一不怕骤雨淋。

得雨声如打荷叶,脚如紫玉排粉节。

行人一个掇一枚,无雨即阖有雨开。

与风最巧能向背,忘却头上天倚盖。

此菌破来还可补,只不堪餐不堪煮。

蕈子(宋·杨万里)押缉韵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

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

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

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

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

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

香菌出括苍山谷中其味香滑绝妙昔尝欲献之寿康终不敢也(宋·姜特立) 薰蒸应地德,香滑异园蔬。

天花非尔伦,金芝恐其馀。

雅宜斋庖荐,不受羊羹污。

将欲献天子,谁为达区区。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庚戌) 其一十六 得白菌引酒径醉(宋·程俱)押药韵 题注:《郊居岁暮》春霖接岁寒,鲑菜已久索。

谁持玉轮菌,侑我金凿落。

安知老瓦盆,平昔滋味薄。

得此径陶然,朱颜忽如昨。

常父寄蕈(宋·孔平仲)五言律诗 此物固已美,采之从历山。

蒙兄远相寄,深意在加餐。

冷落齑盐地,萧条蓬艾间。

书云次越品,宁复昔时欢。

隋堤采蕈(宋·毛滂)押纸韵 老夫少时性豪侈,颇复慨想诸公子。

家徒四壁不自怜,客来笑呼客且止。

牧羊幸得时击鲜,种秫足救瓶罍耻。

萍齑豆粥何足数,红粱雀黍屡登匕。

老来百呼无一诺,空瓢但酌三江水。

侍祠何功费太仓,月赐万钱良过矣。

秋采菊英春采荠,岁月无忧三百指。

西湖两年相慰藉,东风为长莼丝紫。

年来吏满官有程,退无可耕那得已。

晓猿夜鹤谢游从,笔床茶灶供行李。

异时浮家淮海上,鱼虾舟量贱无比。

白鱼截玉数尺长,本不论钱数鲂鲤。

只今寸鳞乃许价,无鱼自应相贵尔。

谓当此行且空饭,弹铗而歌绕淮市。

谁知一饱不足虑,造物尚得相料理。

榆堤雨润风力和,老杨出菌雏骈觜。

轮囷长芽长云叶,磊落小丛攒玉蕊。

呼儿采掇归自烹,不遣辛酸乱清美。

五芝风味均茵凭,八珍品目当奴婢。

不贪俎豆逐驽马,肯同腥膻怒蝼蚁。

君看五鼎或杀身,未如老杨饥足恃。

后逢枯朽慎勿薪,太和蒸之有如此。

6. 赞美“蘑菇”的诗句有哪些 1,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4,甘餐自当肉,石鼎香漠漠。

出自宋代方岳的《采菌》,意思是:可以当成美味的肉享用餐食,在石鼎处默默地散发出香味。

5,惊雷菌子出万钉,白鹅截掌鳖解甲。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次韵子瞻春菜》,意思是:平地的突然好多菌子接二连三的出现,白鹅的鹅掌以及鳖也可以放弃了。

7. 关于蘑菇的句子 出地面的蘑菇了。

这些蘑菇姿态各异,有的细长挺拔,亭亭玉立;有的粗壮均匀,体态健壮;有的矮矮平平,扁头扁脑;有的……他们的颜色也互不相同,有的一袭白衣,宛若仙女;有的全身素黑,犹如地狱里来的神秘杀手;有的一身幽绿,鬼魅一般;有的色彩斑斓,犹如盛装出行的公主;有的…… 这些蘑菇尽情的舒展着身姿。

这些蘑菇有的美丽,有的素朴。

但美丽的蘑菇是有毒的,美女毒蛇。

只有素朴的蘑菇才能吃,也许他们不起眼,不华丽,但却只有这些蘑菇能让人吃食,可以治病。

祝你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二、关于蘑菇的诗句古诗


1.哪些古诗是描写蘑菇的
1、《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2、《蕈子》 宋 杨万里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


3、《石桥纹蕈》 宋 高似孙 绝冥万丈深,积翠淩空危。

清涧月自浴,孤芳人不知。

石骨溜香髓,松苓涌凉脂。

忽然青云阴,见此白玉姿。

冉冉露痕重,漼漼雪花滋。

淑气注阳鼎,甘津灌华池。

开经拜修静,得道推安期。

聊欲燕其阳,饱食五色芝。


4、《 玉蕈》 宋 施枢 幸从腐木出,敢被齿牙和。

真有山林味,难教世俗知。

香痕浮玉叶,生意满琼枝。

饕腹何多幸,相酬独有诗。


5、《 食菌》 明 顾璘 嵇康食石髓,安期枣如瓜。

虚无不可致,想像生咨嗟。

深谷隐松桂,雨露抽灵芽。

名齐金光草,品异仙掌茶。

采采供晨飧,色莹味亦嘉。

金膏溢齿颊,五内生云霞。

腥腐一以荡,神明发精华。

吾闻古灵仙,饵芝乃升遐。

从兹谢厚味,服尔登云车。

2.赞美“蘑菇”的诗句有哪些 1,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3.形容蘑菇的诗词 1,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2,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

3,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

4,《承同学晓光置酒,嗣又伴游常熟感赋七律一首》近代 王益初 负笈淞滨忆昔年,那知今日复同筵。

奇珍茅酒传杯酽,竹笋蘑菇入馔鲜。

译文:回忆当年背着书箱到淞滨,哪知道今天又在一起吃饭。

满桌珍馐美味,举杯相庆。

5,《儿童采菌歌》当代 卢青山 山中四月雨淋浪,雨过湿气蒸如汤。

译文:四月的山中不停的下着雨,大雨过后的水汽像汤一样。

6,《采菇曲二首 其二》明代 李梦阳 白如白玉簪,香如玉田禾。

译文:蘑菇白的像玉簪一样,气味香的像田里的禾苗一样。

4.赞美蘑菇的诗词
1、宋代王易简 《九锁山十咏》风烟谷口亭,岩穴神仙宅。

迳回閟天光,云湿滴乳液。

宝盖遥当空,篝火忽奇迹。

不见菇芝人,残枰弃黑白。

跻攀幸有逢,筋力何足惜。

白话释义风烟谷口亭,洞穴神仙住宅。

经回闭塞天光,说湿乳液滴。

宝盖遥当空,点燃火把突然奇迹。

不见吃芝人,残抨弃黑白。

攀登到有逢,体力有什么值得可惜。


2、明代于谦 《入京》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白话释义绢帕蘑吃和线香,本利用民用反为祸殃。

清风两只袖子朝天去,免得里巷话长短。


3、宋代陆游 《东村》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女下机。

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

白话释义人们知道我出门少,男孩停止锄耙女下机。

挖掘到花吃饭正熟,一杯苦苦劝宇文护冷回。


4、宋代唐泾 《闽亡徙东广》逖泉已矣又菇莸,半壁乾坤只恁休。

频岁建杓移北斗,何人持节救东瓯。

烟蜚樯橹风涛怒,云锁楼台日月愁。

南望羊城天欲暮,可堪回首问神州。

白话释义远泉已了又吃莸,半壁乾坤只这样休息。

连年建构移北斗,什么人持节援救东瓯。

烟飞樯橹风浪怒,云锁楼台日月愁。

南望羊城天空要晚,可堪回首问神州。


5、明代沈周 《感宜兴善权寺寥落》有客新寻古洞回,国山无处问茶杯。

僧烦籍役兼徒去,虎熟禅堂引子来。

雨烂竹菇春委顿,风惊松箨夜摧颓。

未应灵胜随人往,碧殿犹存火篆雷。

白话释义有客新不久古洞回,国山无处问茶杯。

僧多籍役兼门徒离开,虎熟佛堂领你来。

雨烂竹子吃春疲劳,风惊松壳夜毁坏。

不应灵胜随人去,碧殿还在火篆雷。

三、对联的格律

关于对联的格律   第一节 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   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网络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

网上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下面是从国粹网对联擂台中摘录的几个病例:   山路踏青风满袖   阳关辞故泪两颊   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   恩师仙逝徒伤心   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   北国化冰封   (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   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   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   字正腔圆洋教授   肢碎身残泥菩萨   活血化瘀金罗汉   这个例子中,第
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一)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

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

  (二)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

例: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三)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

  第二节 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   
一、重复使用字(词)规则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

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

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

  重复用字规则:   
1、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

例:   春风吹来春气象   好曲奏出好风光(上联重复 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 好)   病例:   春风吹春光明媚   阳光照万物生辉(下联
1、4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

如第一讲所举例子: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   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风、雨,山、水 为叠字)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   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   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某恋家学生妻代对塾师)   
2、上下联避免出现“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病例:   且咏春风寻皓月   不教春雨问浮云   “春”同位重字,是词性规则中的的禁忌。

此例应将上联或下联的“春”字换用其他字。

  病例: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   “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杜绝。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复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之”字可以重复)   病例: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不”异位重字,也是禁忌。

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病例: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玉”异位重字,应改为“雪”之类的其他字。

  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旦存在,即属大错。

异位重字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曾出现过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称为“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书穷亦富   胸无点墨富也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   
二、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参考:《汉语词类语法表》   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但是古汉语虚实划分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

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分别对应。

  
三、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偏正、动宾、述补。

各类词组举例:   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并列: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   偏正:铁路、电车、春风、晴空、丽日、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   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   述补: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   规则: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

这是词性相当要素在语法意义上的规则。

例:   羊毫舒远志   虎胆壮雄风   羊毫、远志 偏正,舒 动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下联结构相同,词性对仗工整。

  欢歌笑语 辞旧   爆竹花灯 迎新   欢歌、笑语 偏正,欢歌笑语 并列,辞旧 动宾,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下联结构相同。

  春回大地 诗行绿   日耀长天 画卷红   春回 主谓,大地 偏正,春回大地 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式,诗行 偏正,诗行绿 主谓。

具备主谓语就构成完整意义的句子,故联句整体由两个完整的分句组成,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

因联句字数极少,一般不作为分句看待,而是看作两个节奏或者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三个节奏。

  病例: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九万里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   春回大地诗行绿   莺歌燕舞山河新   以上病例词性和结构问题十分明显,联友不妨自己分析。

  第三节 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   第一讲已介绍了“平仄”的概念,并且介绍了“平仄相谐”要素的基本规则:对联联脚字应该上仄下平。

本讲再介绍对联声律的另外两个重要规则:句脚平仄规则和句中平仄规则。

  
1、句脚平仄规则(非考核内容):   在多分句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句脚平仄应相反。

单边句脚的平仄应尽量做到“两两交替”。

例:   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

(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

(仄平平)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   
2、句中平仄基本规则   (1)“两两交替”规则   汉语两字词居多,
3、4字词相对较少。

对于两字词加上个别单字词组成的联句,句中平仄的基本规则包括:   1)单边平仄两两交替,同时可以“
1、
3、5不论”,但必须“
2、
4、6分明”。

  2)避免在下联出现三平尾,大忌。

  3)避免在5言联下联出现“仄平仄仄平”,7言联下联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被称为“孤平句”,大忌。

  4)上下联
2、
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也是禁忌)。

  5)节奏点不在偶数位的联句,平仄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
1、
3、5不论,
2、
4、6分明”可理解为单数位上的字可平可仄,偶数位上的字必须平仄交替。

注意:此规则不包括
3、
5、7等单字数联的尾字。

  例:   独生 子(平平 仄)   特种 兵(仄仄 平)   春来 眼际(平平 仄仄)   喜上 眉梢(仄仄 平平)   春促 山河 变(平仄 平平 仄)   人描 天地 新(平平 平仄 平)   冬去 山明 水秀(平仄 平平 仄仄)   春来 鸟语 花香(平平 仄仄 平平)   风似 剪刀 花似 锦(平仄 仄平 平仄 仄)   雨如 银线 柳如 烟(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三平尾”必须纠正。

病例:   富随科技户   福伴文明家(平仄平平平,须将“文”换仄声字)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平平平仄平平平,须将“迎”换仄声字)   “孤平句”必须纠正。

病例:   爆竹传吉语   腊梅吐异香(仄平仄仄平,须将“吐”或者“腊”换平声)   辉煌长创人财旺   锦绣又添事业兴(仄仄仄平仄仄平,须将“又”或“事”换平声字)   “粘律”也必须纠正。

病例:   风和日丽花争艳   山青水绿鸟竞歌(青-和、绿-丽粘律,此例应调整为“水绿山青”)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联句在朗读时基本上是两字一停顿,这就是“音步”或“节奏”的概念。

每个节奏的重音是第2个字(称为节奏点)。


2、
4、6分明”就是要求节奏点必须有平仄交替。

  并非所有的.两字词联句节奏点都在偶数位,例:   欣 文坛 喜溢   看 艺苑 花荣   经 世上 几番 风雨   看 人间 别样 春秋   这种节奏点不在偶数位的联句,可以将第一个字的平仄忽略,只考察后面的双字词汇的平仄情况。

如上面第一例应将后四字看成一个4言句,第二例将后面六字看成一个6言句。

  (2)“节奏点交替”规则(非考核内容)   如果联句中有3个字组成的词汇,或者5个字的成语、成句,则无法做到两两交替,此时须将这些单字数的词汇、成句看成一个节奏,节奏点的平仄应尽力做到句内交替和上下联相反。

其中句内交替可以很灵活,不要求每个节奏点都必须交替,可以类似句脚平仄规则两两交替,还可以根据联意需要更为灵活地处理。

在这种灵活的句式中,甚至三平尾也被允许。

例:   小康 有望 老百姓 全凭 三个代表   大地 回春 新千年 更看 九州风云   “老百姓、三个代表”均为连续仄声,但属于不可换字的惯用词汇,此类联句中,“新千年、九州风云”这样的三连平(三平尾)也可以不计较。

前四个字也可以看成一个节奏。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 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此例上联“社、资、于、断”有交替,但是下联的“右、摇”两个节奏点没有做到和上联相反,作为有专名、成句入联的特殊例子,仍然是允许的。

  使用偶数位没有平仄交替的4字成语或惯用词时,可将整个词看成一个节奏。

如上例的“三个代表、九州风云”。

再例:   三吴明清 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 五湖四海   千载华夏 不二地 市肆双雄 来朋 万国九州   春夏秋冬 八百标兵 四十年 电波荧屏 荟锦绣   东西南北 数千志士 九万里 雄关漫道 铸辉煌   此例上联节奏点除联脚外,全是平声,这种情况极少见。

在主题思想明确、词义表达通畅的情况下,也是允许的。

应对这类联句的要点:对句节奏点和出句节奏点平仄严格做到相反,使整副联作的平仄求得整体平衡。

  附:关于“平仄”问题的一个重要说明:   古汉语中有部分汉字的平仄归类和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的平仄归类称为“古声”或“古韵”),因此在前人的对联作品中,有些字用“今声”(普通话)来判别是不合声律的。

今天仍有使用古声创作对联的情况。

近年在大部分正式征联大赛中,都允许使用古声。

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并且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更多有关 对联 文章请点击: 经典对联集锦 对联禁忌 对联的要求 有趣的对联大全 ;。

四、对联格律是什么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

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

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

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

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

(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

(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

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

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

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

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

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
二、
四、六字。

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

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

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

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待续)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中)--转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

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

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

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

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

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

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

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

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

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

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

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

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

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

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

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
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待续)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下)--转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

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

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

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

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

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

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

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

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

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世涂语百车,官仓陈一龠。

胡为犯讥弹,而负两芒屩。

甘餐自当肉,石鼎香漠漠。

宁忆武昌鱼,况复扬州鹤。

次韵采菌(宋·方岳)押支韵 秋崖不惯大官肉,雪屋为出斋房芝。

山灵颇怜世味薄,风格略与诗情宜。

菘膰何但退三舍,蕨拳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