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有关智的成语:沉鱼落雁、独来独往、害群之马、涸辙之鲋、黄绢幼妇、魂不附体、绝妙好辞、空谷足音、拿定主意、勤学苦练、如胶似漆、山木自寇、上漏下湿、少纵即逝、数米而炊、熟能生巧、螳臂当车、螳螂捕蝉、兔起鹘落、望洋兴叹、温故知新、五色无主、朝三暮四、捉襟见肘、不近人情、分庭抗礼、鸡鸣狗盗、胸有成竹、叶公好龙、成竹于胸
1、不近人情解释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例句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还说我恐吓,实太过不近人情。(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二回)
2、沉鱼落雁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例句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3、独来独往解释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
出处明·李贽《何心隐论》:“公独来独往,自我无前者也。”
例句古怪,独来独往,爱抬杠,你说东来他偏西。柳青《狠透铁》
4、分庭抗礼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例句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5、害群之马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例句赶走害群之马的走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6、涸辙之鲋解释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出处《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例句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7、魂不附体解释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出处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例句承惊觉,不见诏书,魂不附体,手脚慌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8、黄绢幼妇解释“绝妙”二字的隐语。
出处文妙黄绢幼妇,赋高乌有子虚。 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约朋友结果檄书》
例句无
9、鸡鸣狗盗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例句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10、绝妙好辞解释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例句这首小诗不仅构思精巧,而且立意新颖,确是一首绝妙好辞。
11、空谷足音解释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例句幸空谷足音,得见君子,机缘难再,千载一时,故忍耻相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12、勤学苦练解释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出处老舍《文艺学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备,样样表现着他终生勤学苦练、奋斗不懈的精神。”
例句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经过真正的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为书法家。(秦牧《秘诀》)
13、山木自寇解释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出处《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14、上漏下湿解释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出处《庄子·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例句他们原来的破茅房一下雨就上漏下湿
15、少纵即逝解释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例句夫急流汹涌,少纵即逝,此岂能深思长计时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
16、数米而炊解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出处《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
例句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17、熟能生巧解释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出处俗话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也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一回
例句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
18、兔起鹘落解释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例句此事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19、望洋兴叹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例句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20、温故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例句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21、五色无主解释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禹在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无人,五色无主。”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例句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22、胸有成竹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例句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23、叶公好龙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叶公好龙毫无差别。
24、捉襟见肘解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例句平时所过的早就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25、螳臂当车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例句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26、朝三暮四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例句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27、如胶似漆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例句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28、螳螂捕蝉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29、拿定主意解释下定决心,抉择做什么事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7回:“却又一片深心,打了个呼牛也可,呼马也可的主意,任是谁说什么,我只拿定主意,干我的大事去。”
例句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她拿定主意去跟沙克蒂尔再见一面。”
古文中有关智的词语:成竹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