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关于没有责任心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关于没有责任心的成语:草菅人命、吃里扒外、恩将仇报、敷衍塞责、敷衍了事、互相推诿、开柙出虎、狼心狗肺、聊以塞责、没心没肺、丧心病狂、丧尽天良、忘恩负义、问诸水滨、消极怠工、避重就轻

1、草菅人命

解释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谑杀人民。

出处《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例句象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

2、吃里扒外

解释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例句无

3、恩将仇报

解释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七:“奴字亦望夫荣妻贵,何期你忘恩负本,就不念结发之情,恩将仇报,将奴推堕江心。”

例句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

4、敷衍了事

解释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例句我们办事要认真负责,不应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

5、敷衍塞责

解释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出处清 张集磬《道咸宦海见闻录》:“而严令愿为恪遵,委勘几及年余,始克竣事,半属敷衍塞责。”

例句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6、互相推诿

解释诿:也作“委”,推辞;推诿:把责任推给别人。彼此之间互相推托,谁也不愿承担责任。

出处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为能明哲。”

例句彼此互相推诿,皆弃之不收,反遗之以与金人用。(《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利集)

7、开柙出虎

解释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例句开柙出虎,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8、狼心狗肺

解释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恩忘义。”

例句难道说他是一个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人?

9、聊以塞责

解释姑且应付一下,算是交代了责任。

出处《宋史纪事本末》卷八二:“又有泛论君德、时事,皆取其陈熟缓慢、略无撄拂者言之。或问之,则愧谢曰:‘聊以塞责耳。’”

例句检查会上,肇事者很勉强地说了几句聊以塞责的话。

10、丧尽天良

解释丧:丧失;天良:良心。没有一点良心。形容恶毒到了极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利己》:“今人既富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

例句如今丧尽天良的官府要害他们,因此上我家里躲几天。(欧阳山《三家巷》二六)

11、丧心病狂

解释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出处《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例句但是顽固派反对派对于进步文化机关的违法摧残其合法的事业,其丧心病狂,可谓已达极点。(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12、忘恩负义

解释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出处《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例句此人好夸大,且忘恩负义,你要仔细识他才好。(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十六回)

13、问诸水滨

解释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例句若夫昭王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14、消极怠工

解释指用消极的方法不认真工作。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五)消极怠工。稍不遂意,就消极起来,不做工作。”

例句陈老板对于员工们的消极怠工毫无办法,只得同意增加工资。

15、避重就轻

解释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

出处宋·刘挚《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例句年轻人应勇于挑重担,而不应避重就轻。

16、没心没肺

解释没心眼儿,不用心。或指没心肝,没良心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假若老二没心没肺的赞同此意呢?她也会只去此一遭,下不为例。”

例句王朔《浮出海面》:“总能听到雷鸣般的掌声,虽然这掌声显得那么没心没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