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描写昆虫样子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描写昆虫样子的成语:楚腰蛴领、蝶怨蛩凄、飞蛾投火、寒蝉凄切、黄雀在后、鹪巢蚊睫、噤若寒蝉、金蝉脱壳、井蛙醯鸡、蚍蜉撼树、螓首蛾眉、蜻蜓点水、螳臂当车、螳臂挡车、螳螂捕蝉、蜩螗沸羹、猬锋螗斧、蚊虻过耳、蛾附蜂屯、渔翁得利、鹬蚌相争、蛛丝马迹、作茧自缚

1、楚腰蛴领

解释指腰肢纤细,颈项洁白如蝤蛴。形容女子体态之美。

出处后蜀·阎选《虞美人》词:“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

例句无

2、寒蝉凄切

解释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出处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3、金蝉脱壳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例句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4、噤若寒蝉

解释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例句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5、鹪巢蚊睫

解释极言细微。鹪,通“焦”。指焦螟。

出处《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公曰:‘天下有极细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睫,再乳再飞,而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

例句柱国赵国公发言为论,下笔成章……论其壮也,则鹏起半天;语其细也,则鹪巢蚊睫。北周·庚信《〈赵国公集〉序》

6、井蛙醯鸡

解释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出处唐·刘禹锡《送惟良上人诗序》:“信神与之而不能测神之所以付,信术通之而不能知术之所以泄哉!余闻乎蛙醯鸡哉之不若也。”

例句无

7、蚍蜉撼树

解释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出处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例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8、螓首蛾眉

解释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例句想杀我龙肝凤髓;害杀我螓首蛾眉。(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

9、蜻蜓点水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处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例句下乡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还要带白馒头。(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10、渔翁得利

解释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

出处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

例句无

11、蛛丝马迹

解释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处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例句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

12、作茧自缚

解释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出处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例句我们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作茧自缚,捆住自己的手脚。

13、螳臂当车

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例句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14、蜩螗沸羹

解释蜩:蝉;螗: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沸:开水翻腾。象蝉的叫,象沸汤的翻滚。形容社会动乱。

出处《诗经·大雅·荡》:“咨妇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例句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民国现状,蜩螗沸羹,事实章章,不可掩蔽。”

15、螳臂挡车

解释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同“螳臂当车”。

出处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武汉义师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数省之兵,盖有螳臂挡车之势,危莫甚焉。”

例句飞蛾扑火,螳臂挡车,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白桦《梅园青松·周总理您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诗

16、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例句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17、飞蛾投火

解释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例句不然进入他家,如飞蛾投火一般,坑你上不上,下不下,那时悔之晚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

18、黄雀在后

解释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例句无

19、蝶怨蛩凄

解释蛩:蟋蟀;凄:悲伤。比喻哀怨凄凉的思念之情

出处清·孙麟趾《金缕曲·定庵将归托寄家书赋此送别》词:“蝶怨蛩凄书不尽,只封将泪点教君寄。”

20、猬锋螗斧

解释猬锋:刺猬的毛;螗斧:螳螂的前腿。比喻微弱的力量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猬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以哉!”

21、螳螂捕蝉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22、蚊虻过耳

解释蚊虻:吸血的昆虫。比喻倏然已过,不足挂怀

出处宋·张孝祥《醉蓬莱·为老人寿》词:“世故纷纭,但蚊虻过耳。”

描写昆虫样子的词语:蛾附蜂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