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形容梅花鹿外形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形容梅花鹿外形的成语:标枝野鹿、铤鹿走险、覆鹿寻蕉、鸿案鹿车、即鹿无虞、龙驰虎骤、鹿走苏台、鹿死不择荫、鹿死不择音、鹿皮苍璧、鹿死谁手、鹿车共挽、鹿驯豕暴、鹿裘不完、马鹿易形、马鹿异形、秦失其鹿、权移马鹿、群雄逐鹿、挺鹿走险、小鹿触心头、心头撞鹿、心头鹿撞、以鹿为马、獐麇马鹿、指鹿作马、逐鹿中原、指鹿为马

1、标枝野鹿

解释标枝,树梢之枝,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野鹿,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后指太古时代。

出处《庄子·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例句况欲以过门不入、日昃不食之世,反诸标枝野鹿,其不为西晋者几希?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二》

2、铤鹿走险

解释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诚恐川人骤见兵威,妄思自卫,铤鹿走险,风鹤皆惊。”

例句无

3、覆鹿寻蕉

解释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例句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

4、鸿案鹿车

解释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

出处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

例句无

5、鹿车共挽

解释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挽:拉。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出处《后汉书·鲍宣妻传》:“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例句元·吴亮《劝忍百箴》:“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

6、鹿裘不完

解释比喻检朴节俭。

出处《汉书·虞延传》:“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

7、鹿死不择音

解释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8、鹿走苏台

解释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出处《汉书·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例句明·陈所闻《驻马听·吴山拜伍相庙》曲:“不能勾鲸吞越国,翻教鹿走苏台,鸱泛江风。”

9、龙驰虎骤

解释指群雄逐鹿。

出处明·沈寿民《江上行》:“龙驰虎骤真人出,手挽经纶分乱麻。”

例句无

10、鹿皮苍璧

解释形容本末不相称。

出处《汉书·食货志下》:“上(汉武帝)与汤(张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颜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

例句烟薰屋漏装玉轴,鹿皮苍璧知谁贤。宋·苏轼《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馀年复见之于鲜于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作诗谢之》

11、鹿死不择荫

解释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见“鹿死不择音”。

例句不则,职之重命,必且重于官,鹿死不择荫,微臣有褫,无以加焉,在台台必有大不忍者。明·袁宏道《乞改稿三》

12、鹿驯豕暴

解释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形容狡诈。

例句无

13、秦失其鹿

解释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句无

14、权移马鹿

解释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出处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例句口变淄素,权移马鹿,山鬼昼舞,愁魂夜哭,如得其情,片言折狱。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得情》

15、群雄逐鹿

解释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例句无

16、心头鹿撞

解释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同“心头撞鹿”。

出处《负曝闲谈》第九回:“不要说是看见了和尚头才担心事,就是看见了天生的禿子,也觉得心头小鹿撞个不住。”

例句这托名李双双的文弱少年果然是吕四娘!唐晓澜又喜又惊,心头鹿撞,跳个不停!梁羽生《江湖三女侠》第八回

17、心头撞鹿

解释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

例句无

18、以鹿为马

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例句若论不直,其粗至於以鹿为马,也是不直。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19、獐麇马鹿

解释比喻举动匆忙慌乱的人。

出处《西湖志余》卷二十五:“杭州人言举止仓皇者曰獐麇马鹿,盖四物善骇,见人则跳跃自窜。”

20、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例句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21、逐鹿中原

解释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例句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觭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

22、指鹿作马

解释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出处《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例句无

23、马鹿异形

解释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后汉书·崔琦传》:“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24、挺鹿走险

解释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出处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句无

25、即鹿无虞

解释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出处《周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例句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今欲凿空寻访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忧。”

26、鹿死谁手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例句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27、马鹿易形

解释出自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欲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例句无

28、小鹿触心头

解释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兽畜》:“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触吾心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