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风行诗句-风行的诗句

内容导航:

一、李白《北风行》原文阅读|赏析 二、《北风行》(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三、关于风的诗句100首 四、写风的诗句古诗

一、李白《北风行》原文阅读|赏析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据《资治通鉴》 载: 天宝九年冬,“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伪设会,饮以茛菪酒(毒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

”天宝十年八月,“安禄山将三道 (幽州、平卢、河东) 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

……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十一年三月,“又发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耻。

”李白于天宝十一年 (752) 十月北游幽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了解到安禄山为邀功而轻启边衅,连年穷兵黩武,以致民瘼深重,不堪其苦之状,便以悲愤之情写下此诗。

诗中通过幽州思妇对阵亡丈夫的悲痛思念和哀悼,强烈地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

全诗分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极写幽燕边陲的风雪严寒,为后面的思妇出场抒情、渲染烘托出一种愁惨孤凄的环境氛围。

开篇伊始,诗人就浮想联翩,运用了一个浪漫奇特的神话传说来起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烛龙是古代神话中司冬夏及昼夜的神,传说它人面龙身而无足,栖息在极北连太阳都照不到的寒门;靠它衔烛照耀,以眼的开合来分昼夜,以吹息分冬夏。

(见《淮南子·地形训》)它的眼睛放射出光芒,就象早上太阳照耀着大地。

两句起兴为第三句发问反衬: 远在北极的“寒门”,虽然太阳照耀不到,尚有烛龙眼睛光辉代替;可幽州一带还不是北极,为何日月的光辉却照不到这里,唯有北风呼啸怒号、从天而降呢?五六两句再以高度夸张写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情景。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东经玉田、丰润,直达海滨,绵亘数百里。

“轩辕台”,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夸张状雪,大气包举,雄盖宇宙,意象飞动,比喻新奇,直可“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

”(《文心雕龙·夸饰》)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段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风雪交加、凛冽酷寒的环境描写,既是触发思妇愁肠百结的媒介,又是思妇心境悲凉凄怆的象征。

“幽州思妇”以下十四句是第二部分,写战争给思妇留下的孤独凄惶的痛苦和绵绵无尽的怨恨。

其中又分两层意思: 前四句写思妇倚门翘首、望眼欲穿的思念;后十句则写她得知丈夫战死,面对遗物白羽箭的悲恸怨恨。

诗人特地点明“十二月”,以突出一年之末,腊月年关将到,思妇渴望家人团聚,然而征人却依然杳然不归的特定情境和焦灼心情。

“停歌罢笑双蛾摧”,正说明在此之前,她虽然思念,但还抱着乐观的希望;而今已到腊月年关,眼前混混沌沌的朔风大雪,使她那颗敏感的心愀然紧缩,对丈夫的挂念、相思、渴望、焦灼、担忧等各种思绪,在她心中翻腾,于是情不自禁地产生了 “停歌”、“罢笑”、“双蛾摧”(蛾,蛾眉;摧,悲痛)、“倚门”、“望”等一系列动作表情,这正是她那内心复杂感情的外化。

“望行人”潜台词也很丰富: 不仅由眼前风雪中行人的艰辛而联想到远在 “长城” 的丈夫更加“苦寒良可哀”,而且还包含“望”断“行人”,最终也无丈夫的身影,因而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也许是从“行人”那里得知边陲战争失利、阵亡惨重之类的消息吧,因而才会出现下文箭在人亡的悲痛这一精彩的细节描写。

你看她: 倚门望眼欲穿,于极失望之中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迅速返回屋里,从那蜘蛛尘网中取下那个用金线绣着虎纹的箭袋子(鞞靫),看着其中那双白羽箭,她万万没想到丈夫曾经佩带在身的东西,而今竟成了亡人的遗物,顿时,勾起了她那抚今追昔的辛酸回忆。

“提剑救边”,不仅刻画出丈夫那血性男儿、慷慨报国的豪迈英姿,也暗示出昔日夫妻壮别的场面;“金鞞靫”、“白羽箭”,既侧面透露出丈夫的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自然勾起思妇对丈夫昔日骑射习武的种种回忆,同时也牵引出而今物在人亡的沉痛悼念。

“蜘蛛结网生尘埃”,则说明丈夫出征的久远和房栊的空寂冷寞。

这几句看似写境状物,实乃紧扣箭袋借境抒情,侧重写思妇的追昔;末尾六句则紧扣“箭在人死”直接抒情,侧重写思妇的抚今。

既然“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那么留着它,只能徒增悲恸哀伤。

“不忍”,状其往事不堪回首,悲痛欲绝;“焚之”,一则因“不忍看”,焚之以减轻痛苦;二则通过焚化,把箭重新祭献于九泉之下的亡灵,这是痛定思痛的举动。

然而焚烧遗物并不能割断女主人公的相思悲恨,因为即使滔滔东去的黄河之水,其流量毕竟有限,故尔尚可运土筑坝堵截,然而思妇的一腔悲痛化成的愁苦怨恨,恰如那漫天飞卷的狂风暴雪,深广无边,绵邈无尽,没有任何人为的办法,可以裁断它的倾天而降之势,可以使它的呼啸怒号消歇。

“黄河捧土”典出 《后汉书·朱浮传》: “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原意是说捧土难以堵塞黄河上的孟津渡口,而此处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却说黄河也可堵,以反衬悲恨难消,将女主人公的悲恨之情推向 *** ,在 *** 中戛然而止,从而产生了摧人肺腑,余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北风雨雪”与“恨难裁”相连,不仅遥应篇首和题面,而且也把全诗写景与抒情两大部分在此总的绾结,造成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最佳意境。

李白善于借乐府旧题创新。

六朝鲍照的 《北风行》 只是“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而李白却注入了控诉战争,哀感民瘼的新内容,不仅表现手法出神入化,翻新出奇,而且在主题开掘上也匠心独运,涵盖深广。

诚可谓“出鬼入神,惝恍莫测。

”(《诗薮》)其次是奇特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欲写幽州之昏暗苦寒,则以烛龙寒门光耀反衬,把人先带到神话世界;欲夸燕山雪花之大,则以“如席”飞卷为喻,但又“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心雕龙·夸饰》)以致鲁迅先生在 《漫谈漫画》 中都举此例赞赏;欲状思妇悲恨难消,则活用典故说“黄河捧土尚可塞”来反衬,使悲愤之情顿然“水涨船高”地更加深广。

这些,又可窥见太白浪漫主义手法之一斑。

全诗虽自然得如脱口而出,但其中情景之巧妙交融、抒情之曲直交错,细节之生动传神,皆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二、《北风行》(李白)诗篇全文翻译


北风行 李白 系列:关于描写冬天的古诗词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注释   
1、《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2、烛龙,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两句意为:烛龙栖身在寒门,尚能放出光耀犹如白昼。

  
3、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两句意为:本来为日月所照的幽州,为什么现在却不见阳光,只能听到满天北风在怒吼?这是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4、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5、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6、长城,古诗中常藉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7、鞞钗,当作鞴钗。

虎文鞞钗,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8、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藉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这是一首乐府诗。

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

」(《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

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

《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

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赏析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

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像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像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像,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 *** 。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

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思妇的愁怨多么像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著岩浆,又像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关于风的诗句100首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____孟郊《登科后》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____志南《绝句》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7、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9、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____佚名《西洲曲》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1
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____杜牧《赠别》1
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1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
5、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1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1
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____朱熹《春日》18、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1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____杜甫《绝句二首》2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
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____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2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2
4、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____崔道融《梅花》2
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____高骈《山亭夏日》2
6、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2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____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8、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29、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____刘彻《秋风辞》3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王安石《元日》3
1、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3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3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____曹雪芹《临江仙·柳絮》3
4、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3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6、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3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3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39、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____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4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____杜牧《赤壁》4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____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4
2、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____赵翼《野步》4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4
4、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____李白《金陵酒肆留别》4
5、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4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4
7、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4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____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4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____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50、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____杜甫《天末怀李白》5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____杜甫《曲江二首》5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刘禹锡《望洞庭》5
3、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____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5
4、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____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5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____张籍《秋思》5
6、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____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5
7、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____查慎行《舟夜书所见》5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____杜甫《水槛遣心二首》6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6
1、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____刘邦《大风歌》6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杜甫《登高》6
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林升《题临安邸》6
4、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6
5、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6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6
7、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____刘桢《赠从弟》68、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____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69、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____李清照《武陵春·春晚》70、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7
1、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____王令《送春》7
2、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____高适《塞上听吹笛》7
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____郑谷《淮上与友人别》7
4、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____毛泽东《卜算子·咏梅》7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____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7
6、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____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7
7、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____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78、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____李白《忆秦娥·箫声咽》79、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____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80、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____李白《关山月》8
1、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____佚名《风雨》8
2、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____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8
3、风雨替花愁。

风雨罢,花也应休。

____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8
4、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____佚名《敕勒歌》8
5、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____吕岩《牧童》8
6、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____刘长卿《听弹琴》8
7、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88、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____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89、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____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9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____杜甫《旅夜书怀》9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____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9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9
3、东风恶,欢情薄。

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9
4、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____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9
5、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____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9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
7、斜风细雨不须归。

____苏轼《浣溪沙·渔父》9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____王安石《初夏即事》99、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100、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____陈与义《襄邑道中》。

四、写风的诗句古诗

1. 关于夏天写风的诗句古诗 关于夏天写风的诗句古诗 1.描写夏天的风的诗句和古诗有哪些
1、[唐] 元稹《表夏十首》 原文选段: 夏风多暖暖,树木有繁阴。

释义: 夏天的风大多是温热的,树木之下有阴凉。


2、[宋] 张镃《送绰上人归后庵》 原文选段: 夏风吹长树,禅师归山去。

释义: 夏天的风吹着高大的树木,禅师回到了山上去。


3、[明] 高启《打麦词》 原文选段: 雉雏高飞夏风暖,行割黄云随手断。

释义: 小鸟高飞夏天的风很炎热,麦田就像一朵朵黄色的云一样,随手就能折断麦穗。


4、[唐] 齐己《寄山中叟》 原文选段: 青泉碧树夏风凉,紫蕨红粳午爨香。

释义: 清澈的泉水碧绿的树木夏天的风很清凉,紫色的蕨菜红色的粳米午饭很香。


5、[宋] 王安石《蒙亭》 原文选段: 夏风檐楹寒,冬雪窗户燠。

释义: 炎热的夏天屋檐下的厅堂也是清凉的,寒冷的冬天窗户里面也是温暖的。

2.关于夏天的风的诗句 树的美称,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

散发乘夕凉:合人心意。

如编。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

可人,时已至初夏,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农历四月,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芳草亦未歇 首夏:泛指各色花朵:初夏: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孟夏,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青草池塘处处蛙。

歇,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孤花表春余 孤花,浓荫蔽日:花开之时,一片云烟,蛙声作管弦 孟夏:象编排起来一样,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农历五月半后。

春余: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六月徂暑 徂。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

有约不来过夜半,清阴澄夏首 春余:窗,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春末。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开始,亦称子母竹。

蜃气为楼阁,新雨带秋岚 岚,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

水晶帘动微风起,也称为海市蜃楼:“黄梅时节家家雨:夏初,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管弦:风吹拂的样子,淅然云景秋 夏半,池月渐东上:春天剩余之景,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楼台倒影入池塘,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

淅:林间藤萝缠绕、乘凉之景,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谢却海棠飞尽絮、月上,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指农历四月,凌空进发:岩上的泉水瀑布,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布谷声中夏令新,开轩纳微凉 轩:一枝花。

蜃气,经过折射,困人天气日初长。

林萝句。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雨肥梅子:雾气,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四月维夏,慈竹笋如编。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

慈竹:夏季过半,正午:“纷纷红紫已成尘,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

夹路桑麻行不尽,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

” 纷纷红紫已成尘:麦收时的气息。

花时:盛及而衰,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竹名。

” 日长篱落无人过。

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芳香的花草。

夏首,始知身是太平人: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陆游《初夏绝句》。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 3.描写夏天的风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4.关于夏天的风的诗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

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

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

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

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

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

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

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 5.关于夏天的风的诗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

6.描写夏天风光的古诗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孟夏——〔宋〕贾弇 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

居洛初夏作——〔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随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夏日杂题——〔宋〕陆游 午梦初回理旧琴, 竹炉重炷海南沉; 茅檐三日萧萧雨, 又展芭蕉数尺阴。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