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几点到几点是什么时辰
23点到凌晨1点为子时,1点到凌晨3点为丑时,3点到凌晨5点为寅时,5点到早晨7点为卯时,7点到上午9点为辰时,9点到中午11点为巳时,11点到下午13点为午时,13点到下午15点为未时,15点到下午17点为申时,17点到下午19点为酉时,19点到晚上21点为戌时,21点到晚上23点为亥时。
古人用时辰来记时,早在西周时就已使用。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扩展资料
古代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发明了许多计时器具和计时方法,这些器具各有所长,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古代的计时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系统: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
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制度,其来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和认识。而这套十二时辰计时传到日本后,在江户时代,演变出了一套昼夜各六个时辰计时,并且昼夜时辰长短不齐。
最早的计时仪器该算“土圭”,而“日晷”则是更先进一步的计时仪器。用燃香来计算时间的则是“火钟”,还用“水钟”来计时,“水钟”也称滴漏、刻漏。
古代计时方法,可能更久远一些的,并非十二时辰。又资料记载的是先秦时代就有“十个时辰”的说法。十二个时辰,比较准确的应该是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特别秦汉时期,干支系统全面的纪年纪月纪日以后,十二时辰之说应更为明确。
干支系统中十天干名称清楚地表明了天干是一年中十个时节的物候,十二地支名称也清楚地表明了一年中植物生长过程的十二个时节。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和纪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二、早上8点叫什么时辰?
一更天:戌初一刻(总第八十刻) 19:12(青岛/杭州等地本地时,北京加一刻、洛阳加二刻、成都加四刻)
二更天:亥初三刻(总第九十刻) 21:36
三更天:子时整(总第一百刻) 00:00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
更点———古代夜晚有五更,每更又有五点。两更之间为1.2个时辰,即144分钟;两点之间为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凌晨2:24左右开始做饭,4:48左右开船”。“五更三点”即早上6:00(卯时整,上朝时间,故古人上班打卡签到又称点卯),“三更四点”即凌晨1:36。
扩展资料
四更天:丑正二刻(总第一十刻) 02:24;五更天:寅正四刻(总第二十刻) 04:48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更天
三、凌晨2点十分算什么时辰
早上7点是辰时12时辰顺序: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时夜半,又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