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落孙山”典故里面落在孙山后的人指的是谁
名落孙山:汉语成语,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其实说白了落在孙山之后的是他同乡朋友的一个儿子。
二、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
名落孙山
拼音: míng luò sūn shān
解释: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出处: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举例造句: 若不幸名落孙山,那时更自难堪。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
拼音代码: mlss
近义词: 一败涂地
反义词: 名列前茅
灯谜: 写中文
用法: 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英文: be flunked
故事: 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三、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答案是什么
是啊,“宋代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幽默,很善于说笑话,所以人称滑稽才子。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
四、名落孙山 的成语故事?
宋朝苏州有个书生,名叫孙山,为人风趣诙谐。参加科举考试以踏上仕途谋取功名,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孙山当然也不例外。那一年省试,孙山前去应考,有位同乡相约同往。十年寒窗,结果在此一举,各人心情可想而知。考试完毕,就盼放榜,巴望榜上有名。放榜那天,榜前人头涌涌,孙山好不容易挤到前面,瞪大眼睛从头看去。中举的第一名称解元,其他中举榜上题名的称解名。先看解元,不是自己;再看解名,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孙山才见着了自己的大名。而他的那位同乡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孙山中举,满面春风,急急赶回家报喜,比同乡早到家。那同乡的父亲闻讯,见儿子还没回来,连忙过来询问儿子考试的情况。孙山生性幽默,随口编了两句诗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那意思是:榜上最末尾的地方是我孙山,令公子的名字落到孙山的后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