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惴惴不安忐忑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惴惴不安忐忑的成语:踌躇不定、惶惶不安、七上八下、人心惶惶、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心烦意乱、心神不定、惴惴不安、坐卧不安、坐卧不宁、惊惶失措

1、惶惶不安

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例句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2、惊惶失措

解释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句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3、七上八下

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例句他就感觉得七上八下,心里老不自在。(沙汀《烦恼》)

4、人心惶惶

解释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例句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人心惶惶,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哇圣陶《丁祭》)

5、提心吊胆

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例句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6、心烦意乱

解释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出处《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例句袁绍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7、心惊胆战

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例句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心惊胆战。

8、心有余悸

解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出处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例句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9、心神不定

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例句叶圣陶《线下·春光不是她的了》:“解开这个篮子取出一些来,又打开那个箱子取出一些来,显然有点心神不定。”

10、坐卧不安

解释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例句一连数日,神思恍惚,坐卧不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六)

11、惴惴不安

解释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例句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欧阳山《苦斗》六七)

12、坐卧不宁

解释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例句那劣绅不知何日要戴高帽子,每日在家放心不下,坐卧不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如履薄冰

解释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出处《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例句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身家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4、踌躇不定

解释犹豫不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例句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踌躇不定,走到前面神厨边立着,心中焦躁,眼泪汪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