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恃宠而骄,骄兵必败,败兴而归什么意思?
恃宠而骄:仗着别人的宠爱便肆无忌惮,傲气凌人。骄兵必败:太过骄傲自满的军队一定会战败。
败兴而归:玩的不尽兴,很扫兴的回来了。
二、是什么意思?骄兵必败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是骄傲的军队会打败仗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关羽盲目自信,未接受诸葛亮“东合孙权,北拒曹操”的建议,以个人的力量抗拒东吴和曹魏两大军事集团,最终遭致杀身之祸的故事。
骄兵必败
1、解释
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2、出处
《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译:依靠国家的大,怜悯人的人,要出现在敌人的威胁,所谓的骄兵,军队骄横的消失。
3、举例造句: 古人云:“骄兵必败。”这就是少剑波致死的原因。曲波《林海雪原》
扩展资料:
典故
西汉时期,车师国骚扰汉朝边境,汉宣帝决定派侍郎郑吉等人,将一大批免刑的罪人送到渠犁城一带,让他们开垦耕种,屯积粮食,以备攻打车师国之用。秋收时节,粮食丰收,官帝才派汉军去攻打车师。
车师国王不知所措,连忙向匈奴求救,谁知匈奴兵迟迟不到,车师国无奈只好投降了汉军。战后,侍郎郑吉派三百士兵留驻车师国,自己带兵返回了渠犁。
当得知汉军主力撤出了车师,匈奴立即派骑兵袭击车师,郑吉迅速前来救援。因敌众我寡,也被匈奴军给围圃住了,郑吉赶紧派人去汉都求救。
汉宣帝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力尚弱,派兵攻打其右翼,迫使它从车师撤军。
丞相魏相却有不同的主张,他对皇帝说:“最近几年,匈奴没有来侵扰我们的边境,现在为了车师而去攻打他,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而且边境上的百姓生活很困难,无衣无粮,只能穿羊皮、狗皮以草籽充饥。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
再说国内也连年遭受灾害,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加上郡县的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发生了很多起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
我认为眼前最重要的是整顿朝纲,任用贤能,如果一定要出兵攻打匈奴的话,即使胜利了,也会产生无穷的后患。倚仗着国人人多而穷兵黩武,就是骄傲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注定要失败的。”
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意见,决定不大规模地攻打匈奴,只是调动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援助郑吉的军队返回了渠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骄兵必败
三、朋友圈发,骄兵必败什么意思?
"骄兵必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成语。"骄兵",是指恃强凌弱的军队。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强大而轻敌的骄横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公元前68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率军西征车师国。车师国求救于匈奴,但匈奴没有及时派兵支援,因此车师国投降了汉朝。不久,匈奴大军突然袭击车师,把郑吉率领的七千人马团团围住。郑吉派人突围,给汉宣帝报信请求派兵支援。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大将军赵充国主张趁机攻打匈奴的大本营。而丞相魏相却不同意派大军出战。上书进谏说:"国家出兵作战一般是在五种情况下,结果却是不同的。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在魏相看来,第一种情况解救危难,平暴安良,是为正义,因此称为"义兵",战必无往而不胜。第二种情况敌人侵犯,迫不得已奋起自卫,也可称作"应兵",师出有名,必然打胜仗。而后三种情况,忿兵、贪兵、骄兵都是不可取的。因一时气愤铤而走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或是贪恋他人资源财物,强取豪夺,大动干戈,甚至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动不动就给别国发号施令,大施淫威,以战争相威胁,都是不义的,最终必然导致失败的结果。在忿兵、贪兵和骄兵中,尤以骄兵的后果最严重。魏相认为,骄兵"出兵虽胜,犹有后忧"。也就是说,骄兵短时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从长远观点看,却是忧患重重,弊大于利。所以,他对汉宣帝讲,骄兵的结局,不仅仅是失败,而可能是灭亡。
说到这儿,魏相把话锋一转,说:"近年来,匈奴没有侵犯我们边境。现在为了车师,就要去攻打匈奴,这是没有道理的。出兵作战要有名义,我不知道这次出兵攻打匈奴有何名义?"
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暂不出兵攻打匈奴,而是派了一支部队,驰援郑吉,把他和他的军队接应回了渠犁,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轮台、尉犁之间。
魏相的"五兵"说,其实是阐述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中关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影响很大。"骄兵必败",作为这一思想的载体也以成语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不过,如今它的运用已走出军事领域,成为人们在表达骄傲的人做事不会成功这层意思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比喻。
四、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是什么意思?
骄兵必败jiāo bīng bì bài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