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关于老师生气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关于老师生气的成语:大发雷霆、和颜悦色、横眉怒目、火冒三丈、疾言厉色、满腔怒火、恼羞成怒、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怒火中烧、声色俱厉、正颜厉色、怒气冲冲

1、大发雷霆

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例句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

2、和颜悦色

解释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出处《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例句申子平急上前,和颜悦色的把原委说了一遍。(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

3、横眉怒目

解释形容怒视的样子。

出处五代·后蜀·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例句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怒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老舍《茶馆》第一幕)

4、火冒三丈

解释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例句你太爱发脾气,动不动火冒三丈,这样怎么能搞好同志关系,干好社会工作?

5、疾言厉色

解释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例句他对人总是温和耐心,从不疾言厉色。

6、恼羞成怒

解释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例句听了大家的批评,他非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7、怒不可遏

解释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例句面对反革命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8、怒发冲冠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例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9、怒火中烧

解释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例句听到那淫妇口出恶语,宋江气得怒火中烧,提刀上前,一刀结果了她的性命。

10、怒气冲冲

解释盛怒的样子。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例句张学海不等汤阿英说完,就怒气冲冲地质问:‘陶阿毛有啥不同?他不也是工人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

11、正颜厉色

解释颜:面容。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出处《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例句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颜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红楼梦》第十九回)

12、声色俱厉

解释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例句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声色俱厉的程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13、满腔怒火

解释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