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积德无需人见 行善自有天知。 人为善 福虽未至 祸

一、请教‘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这句话出自哪里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出自于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意思是积德行善哪怕没被别人看见,迟早有一天会有福报。经文全段如下: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翻译如下:积德行善哪怕没被别人看见,迟早有一天会有福报。人做善事,虽然还没收到福报,但是灾难已经远离了。做善事的人,就像春天新生的小草,虽观察不到它的成长,但是每日都有阳光的润泽。做恶事的人,就像那磨刀的石头,虽观察不到它的磨损,但是每日都有缺少的部分。

福报与祸事虽未遇到,但却都在自己的心中。做坏事最可怕的是心魔,做善事最幸福的是结缘。

扩展资料: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总结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同时也包括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内涵,所以说它融儒释道三家为一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上感应篇

二、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出处哪里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善事,虽然目前并没有福报降临,但灾祸已经远离他;一个人为非作歹,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受到惩罚,但福气已经离他远去了。

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思想家袁黄所著《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主要是教导并劝解人们要多行善,少作恶,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进一步诠释。

这句话与“行善之人 ,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有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资料: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了凡四训》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为芸芸众生起着明晓世事的指引作用。

参考资料:百科-了凡四训">百度百科-了凡四训百度百科-积善之方

三、请教‘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这句话出自哪里?是哪位先...

出自《春秋·曾子》。

原文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意思是:为人善良,虽然没有福气降临,也将使自己远离祸事;为人凶恶,哪怕没有天降之灾,也会离好运越来越远。待人处事和善的人,就像春天公园里的小草,每天看着好像没有很高,其实每天都有生长。为非作歹的人,就像拿来磨刀的石头,看上去好像没有损伤,实际上每天都有消耗。

扩展资料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四、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什么...

《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此书源出于《抱朴子》,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通于世,影响深远。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