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成语?
应该是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
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3653965以上。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扩展资料: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详细解释
1、习用的古语。
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例句
1、妈妈昨天告诉了我“阳春白雪”这个成语的出处。
2、中文课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引申一下。
3、铁杵磨成绣花针,有志竟成语非假。
()来()过成语这是什么成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符合“()来()过”这一条件的成语;类似的成语有——1、翻来覆去;2、迎来送往;3、将功补过;……
这个是什么成语呢?
谜底:听风是雨du。
1、听风就是雨
拼音zhi: tīng fēng jiù shì yǔ
解dao释: 比喻听到一点点不确回切的消息答就信以为真。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得不的风儿,就是雨儿。”
拼音代码: tfjy
2、见风是雨
拼音: jiàn fēng shì yǔ
解释: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举例造句: 你别见风是雨,造谣生事好不好。
拼音代码: jfsy
歇后语: 乡下不懂天文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轻信
英文: be credulous
什么才什么什么是什么成语
唯才是举[ wéi cái shì jǔ ] 基本释义:或唯才是用,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
( )中有( )是什么成语
( )中有( )的成语有:心中有数、话中有话、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6333画中有诗、粗中有细、胸中有数。一:心中有数[ xīn zhōng yǒu shù ] 1. 解释: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2. 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先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东山交锋做准备。”3.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心里有底二:话中有话[ huà zhōng yǒu huà ] 1. 解释:话里含有别的意思。2.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3.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指说话不直接,让对方体会三:画中有诗[ huà zhōng yǒu shī ] 1. 解释:指画里富有诗意。2. 出自:宋·苏轼《东坡志林·题王维〈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意思: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3.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四:粗中有细[ cū zhōng yǒu xì ] 1. 解释: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2.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沙僧听说,厉声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细,果然急处从宽。’”3.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表面粗率,实际却很细致五:胸中有数[ xiōng zhōng yǒu shù ] 1. 解释:指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心里有底。2. 出自: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3.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