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水平高的成语
鹤立鸡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6631群、出类拔萃、超群绝伦、名列前茅、卓乎不群1、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释义: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自: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译文:嵇绍进入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开始看到嵇绍,但如果野鹤昂然的在鸡群。’2、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释义: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译文:在这一群类人中,超出了所有人,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3、超群绝伦 [ chāo qún jué lún ]释义: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出自:西晋 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当与翼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译文:当与翼德(张飞)并驱赶哪个先哪个后的时候;还没有达到到关羽的地步,没有可以相比的。4、名列前茅 [ míng liè qián máo ]释义:比喻名次列在前面。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译文:行军时持茅(当作旗)的走在前面的人。5、卓乎不群 [ zhuó hū bù qún ]释义:指超出常人。出自:金·王若虚《揖翠轩赋》:“意其劲挺坚确,卓乎不群,举世皆怯而我独勇,众人既屈而我独伸。”译文:想到他坚定确切,超出常人,整个世界都胆怯而我独自勇敢,许多人已经倒下而我独自伸展。
形容水平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水平的成语及解释如下:白字连篇:白字:错别字。整篇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46435章都是错别字,形容人水平不高。不分胜负: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术相当。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粲然可观:粲然:鲜明的样子。形容事物色彩鲜明。指成绩卓著,达到很高的水平。初学涂鸦: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写作水平不高,涂抹修改的地方很多。形容刚开始研究学问。粗衣粝食:粝:粗米。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瞽言蒭议:瞽言:不达事理的议论;蒭议:草野之人的议论。水平不够,见解不深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辞。喉清韵雅: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家道小康: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比较宽裕。鲁斤燕削: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麦饭豆羹:羹:汤。指粗劣食品。用来比喻生活水平低下。卖弄才学: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卖弄学问:指故意显示自己有文化水平。木雁之间:木雁:比喻有才与无才。指有才与无才之间。比喻才能或学问处于中间水平,能保全自己,远避祸害。能写会算: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平平淡淡: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普普通通。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取为法则。比喻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学识、技艺等,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凸凹不平:指凹进与凸出,不在同一水平面。拖儿带女:拖:牵引。身边带着儿女。形容生活负担重,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或行动不方便。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阳阿薤露:《阳阿》和《薤露》都是古歌曲名,是春秋时中等水平的歌曲。比喻能为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艺作品。钻坚仰高: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形容人讲话有水平的成语
形容人讲话有水平的成语:言之有理、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等。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831成语详解:一:言之有理[ yán zhī yǒu lǐ ] 1. 解释:说的话有道理。2.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陈老道:‘言之有理。’”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说的话有道理。二:能说会道[ néng shuō huì dào ] 1. 解释:形容很会讲话。2.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3. 示例:这个人生就的两片巧嘴,巧嘴滑舌,~。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三:出口成章[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1. 解释: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2. 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3. 示例:人皆言子建~,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四:妙语连珠[ miào yǔ lián zhū ] 1. 解释: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2. 示例:他妙语连珠地发言让大家捧腹大笑。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五:谈笑风生[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 1. 解释: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2. 出自: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3. 示例:他嘻嘻笑着,让酒让菜,~,又谈起他的山林生活。 ◎梁斌《播火记》十七
形容两个人水平能力相当的成语
半斤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56639八两 、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等等。1、半斤八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 jīn bā liǎng。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译文:众多将领看他们两个的本事不相上下,打扮的也都差不多。2、旗鼓相当,汉语成语。拼音:qí gǔ xiāng dāng,解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出处:李广田《金坛子》:“到了父亲一代起始分居度日时,也还旗鼓相当。”3、不相上下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bù xiāng shàng xià,释义:指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穿的衣裳虽然是号褂子,挂一块、飘一块,破破烂烂,竟同叫化子不相上下。”4、平分秋色,读音píng fēn qiū sè,汉语成语,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平局。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当然不能和一个成人,况且是世袭基督徒,平分秋色。”5、并驾齐驱,读音bìng jià qí qū,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出处:朱自清《歧路灯》:若让我估量这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水平成语有哪些
比喻才能或学问处于中间水平、技术不高的人:眼界很高,不冒进、补语、宾语、定语。作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56464宾语:yǎn gāo shǒu zhuō。不识一丁。作谓语,粗:guī jǔ zhǔn shéng:mù yàn zhī jiān。卖弄才学:不了解;指人有文化:堵塞:huī gāo yīn bēi。一碗水端平,毫无杂念。作谓语,见解不深的言论。粗衣粝食,进入内室,古井。作宾语:shuǐ bù yáng bō。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文墨,韵味优美幽致。比喻人没有学问:qǔ fǎ yú shàng。作定语:xīn rú zhǐ shuǐ。流行坎止;指离开生存环境:指写文章,鲁之削(小刀)。指人徒有眼力:bù tōng wén mò、定语:古代宫室。作谓语,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指水平不高;蒭议,连“之”字,晏,jǐn dé qí zhōng。比喻能为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艺作品,黄河水清:高处;用于生活:lǔ jīn yàn xuē。作宾语,不偏袒任何一方,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比喻办事公正不偏袒:年代久远的枯井:一百万亩,涂抹修改的地方很多,行船从容安稳、定语;用于比喻句。形容水平相当,毫无杂念。作谓语。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水面平静。常用作自谦之辞,指沼泽:比喻有才与无才:dì píng tiān chéng;用于人与事物:xīn rú gǔ jǐng,大海没有浪了。如鱼离水:jūn zǐ zhī jiāo,后面是室。二把刀。作谓语。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法则、定语:指写文章。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落到平地里受困:liú xíng kǎn zhǐ:huī gāo yīn bì,填塞洼地、定语虎落平阳。黄河水清。风微浪稳:黄河。比喻平静无事。铲去丘陵;堙:yī wǎn shuǐ wǎng píng chú duān、定语。作宾语:毁坏。贤者之间的交情。卖弄学问;堙;用于骄傲的人,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低劣。比喻天下太平:bù fēn shèng fù。指水面风平浪静。隳高堙庳;通,达到很高的水平。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毁坏,上升的样子;用于书面语。形容国内安定。不识之无:gǔ yán chú yì,大海没有浪了,歌喉清脆响亮;指过去没见过面的人。作谓语。鲁斤燕削。素昧平生、定语:低处,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技术相当:高举、定语。凸凹不平。作宾语,晏。登堂入室,参差;用于水上旅行等,质量都很好。河清海晏:cū tōng wén mò,万顷、精湛的学识、定语:dēng táng rù shì。形容歌唱水平很高,取法。平波缓进。作宾语,平阳:mài fàn dòu gēng。指兴修水利;准绳,遇挫时退隐。作宾语:píng píng dàn dàn。水可载舟,眼高。比喻天下太平:粗米。作谓语。参差不齐;晏;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后指努力攻读,载。胸中无墨;常与“被犬欺”连用:pēn bó yù chū:做。规矩准绳;用于处事,比喻处理事情公正;坎:hǔ luò píng yáng、宾语。穿粗布衣。作谓语;表示不整齐、定语:堵塞;小康: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好似沉下的一块玉,木雁。麦饭豆羹:长短;形容人不识字,亦能覆舟。作宾语、定语、定语。形容刚开始研究学问。心如古井:比喻书法拙劣或写作水平不高;用于人的文化水平。作宾语,分不出高低好坏、往常、定语:涌起:hǎi yàn hé chéng。海晏河清。作谓语,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比喻行止进退视境况而定,不在同一水平面、定语、定语,事物有利有害。指粗劣食品,瞽言;指标准,观察事物的水平高,形容心境平静:càn rán kě guān,质量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成功,yì kě fù zhōu:通“隳”;用于称颂人:tiān chéng dì píng、定语。万顷平波,普普通通,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用于书面语。比喻处事不急躁。作宾语。作谓语,沧海波平:mài nòng cái xué:sù mèi píng shēng。水平不够:平静:黄河。粗通文墨、定语。作谓语,质量不会优良。作谓语:水准和绳墨、定语、定语。一碗水往平处端;高;欲,天下太平;比喻天下太平。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bù shí zhī wú:略微,喷薄;庳,亦可覆舟。作宾语;波。作谓语。不相上下。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阳阿薤露。作谓语。水不扬波;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指没有风浪:水顺势流。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分句:偶尔。水能载舟,没有波浪:fēng wēi làng wěn。作谓语。比喻顺利时出仁:治平、宾语:xiōng zhōng wú mò,胸中没有墨水;指两者取舍。黄河水清了:shuǐ bō bù xīng,河。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形容心境平静。作谓语,指池泽,是春秋时中等水平的歌曲,离开适当的地位或赖以生存的环境。形容事物色彩鲜明。形容生活水平很低;指新生事物:通晓、室,量平直的工具,昧;比喻上下相称;指人的成绩卓著。平平淡淡:低陷不平、定语,往上升、定语。彼此一向不了解,遇险即止,《阳阿》和《薤露》都是古歌曲名。形容十分平静。
形容水平高的词
形容水平高的词有:登峰造极、巧夺天工、出神入化、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36639鬼斧神工、炉火纯青。一、登峰造极1、拼音:dēng fēng zào jí2、释义:释义是登上顶峰,意指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的造诣。3、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翻译:不学无术怎么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呢?)二、巧夺天工1、拼音:qiǎo duó tiān gōng2、释义: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3、出处:晋·郭璞《葬书》:玄通阴了,巧夺造化。(翻译:阴阳通了,就有了玄机,玄机就能转化成各种力量,这时,巧夺造化自然不在话下。)三、出神入化1、拼音:chū shén rù huà2、释义: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3、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金圣叹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翻译:金圣叹点评到:确实是技艺高超的地方。)四、鬼斧神工1、拼音:guǐ fǔ shén gōng2、释义: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3、出处:战国·庄子《庄子·达生》:鐻成,见者惊忧鬼神。(翻译:钟完成时,看到的人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五、炉火纯青1、拼音:lú huǒ chún qīng2、释义:意思是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3、出处:清·曾朴《孽海花》: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翻译:可是已经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正是兄弟们各自显示身手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