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 )( )
1、不知轻重成语拼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6303834音:bù zhī qīng zhòng成语解释: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成语出处:战国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2、不知丁董成语拼音:bù zhī dīng dǒng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成语出处: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3、不知肉味成语拼音:bù zhī ròu wèi成语解释: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4、不知其详成语拼音:bù zhī qí xiáng成语解释: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5、不知不觉成语拼音:[ bù zhī bù jué ]解释: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出自: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示例: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形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成语
无缘无故、莫名其妙、不可捉摸、岂有此理、不可思议。一、无缘无故白话释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3639:没有一点原因。出处:《红楼梦》四四回:“(平儿)因又说道:‘好好的;从哪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朝代:清作者:曹雪芹二、莫名其妙白话释义: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也作莫明其妙。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朝代:清作者:吴趼人三、不可捉摸白话释义: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出处:《五杂俎》:“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 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朝代:明作者:谢肇淛翻译:当一个落脚;不能从返回;而因此成为不可捉摸的话来掩盖的四、岂有此理白话释义:哪有这样的道理?表示对荒谬言行的反感和气愤出处:《南齐书·虞悰传》:“悰窃叹曰:‘王、徐遂缚袴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朝代:南朝梁作者:萧子显翻译:虞惊私下感叹说:‘王、徐就把裤废除天子;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五、不可思议白话释义: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出处:《洛阳伽蓝记·城内永宁寺》:“佛事精妙,不可思议。”朝代:北魏作者:杨炫之翻译: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
不知不觉还有什么不( )不( )的成语
不声不响、不痛不痒2113、不偏5261不倚、不三不四4102、不仁不义等。1、不声不响解1653释:指不回说话;不出答声。出自:茅盾·当代《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2、不痛不痒解释: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出自:明·吴炳《情邮记·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译文:这事情不疼不痒,这是一个大问题。3、不偏不倚解释: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出自: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译文:公正的人,不偏向任何一方,没有半点偏心。4、不三不四解释: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译文:这伙人不正派,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摔我。5、不仁不义解释: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译文:害人和偷窃,因为是不仁不义。
高中语文成语题,不知道成语意思(两条以上)怎么做?
基本上只能复靠蒙,但蒙也有蒙制的技巧2113。1、根据成语的5261字面意思蒙。很多成语4102都是来自“典故”1653,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概括了一个故事,像朝三暮四、南辕北辙、涸泽而渔等等,根据故事蒙2、根据文章语境猜,看作者前后的态度,再来反推这个词的意思。3、最好平时多学多看,推荐给小孩《成语动画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