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1)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2)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在(1)句中,“叹为观止”意为“叹:赞叹;观止:看到了止境。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句子说的是高票价让人们无法亲临现场,用“望而却步”比较合适。在(2)句中,“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二、褒贬不当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如:(1)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2)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1)句中,“处心积虑”一般作状语,含贬义,指费尽心思做坏事,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2)句中的“巧舌如簧”这一成语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有贬义,用在这儿亦是感情色彩不当。三、语意重复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境义的重复。如:(1)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成语使用错误类型
成语运用的五种错误类型
1.“不合语境”。如2007年全国宁海卷第19题A项“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其中的“耳提面命”(褒义,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学生或晚辈恳切地教导,不符合选项语句中所强调的辅之以手势比划式的当面交流的语境。“不合语境”的错误,是成语使用中错误最多的一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师和考生要倍加注意,反复辨识和训练。
2.“褒贬失当”。如2013全国课标卷第13题A项“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振振”是理直气壮的样子,“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是个贬义成语,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再如2012年山东卷第4题A项“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巧舌如簧”是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以此形容演讲选手,显然是褒贬失当。3.“望文生义”。如2012年山东卷C项“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此项中的“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以此来形容长期请假不返回工作岗位,显然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4. 用错对象。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如2012年安徽卷C项“国际田联专家诊断,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与日俱增”,意思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思想情感或心理压力,不能形容竞技状态。
5. 逆情悖理。任何一个词语,包括成语,都是依据一定的语法关系而存在于特定的句子之中且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就容易出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能否搭配,动词与宾语能否配,动词性成语能不能带宾语等等,不能仅仅从意义上看是否符合句意,还要从逻辑事理的角度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有自相矛盾的问题。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与“一位”搭配前后矛盾。
成语使用错误类型例题
1/7 分步阅读望文生义型错误 成语往往是由典故总结引申而来,当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或者由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成语。如“万人空巷”,直接字面意思就是巷子没人,是空的。而实际意思确是家家户户都从巷子里出来庆祝,欢迎,街上人很多。与其字面意思恰恰相反。2/7对象误用型错误 有些成语所指特定的对象,使用范围仅限所指对象,使用在其他地方便不合适。如“罄竹难书”,语句: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一生做的好事罄竹难书。而“罄竹难书”却是用来形容罪行累累,多的写不完。3/7敬、谦词误用型错误 中国人在用词方面一向比较讲究,对自己喜欢用谦词,对他人用敬词,而生活中常犯敬、谦词颠倒的错误。如 “蓬荜生辉”,语句:今天因为我的到来蓬荜生辉。“蓬荜生辉”一般是指客人到来,主人说因为客人的到来,是自己家蓬荜生辉,而不能说是因自己的到来,使主人家蓬荜生辉。4/7语意重复型错误 每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意思,如果不理解很容易犯语义重复的错误。如“记忆犹新”,语句:那感人的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非常深刻。“记忆犹新”本就是还记得非常清楚,印象很深刻的意思,与后面的重复。5/7语境不合型错误 汉语讲究一定的语境,而成语更甚,语境不合,也非常容易导致误用。如“安步当车”,语句:为快速到达目的地,救援官兵们只能安步当车。这里安步当车使用就不合语境,“安步当车“多形容不紧不慢的行走,与救援不符。6/7褒贬误用型错误。 成语多是由典故引申而来,部分成语有释义中有明显的褒贬之分。如“叹为观止“,语句:做官数年,他犯下的罪行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往往赞美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如果形容不好的事物时便不能用。7/7近义混淆型错误 有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很容易出现混淆的错误。如“安之若素”与“随遇而安”都能表示对任何遭遇都能安然处之。但安之若素多指处于困境,仍能和往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二者还是略有却别。
容易使用错误的成语
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 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对方的来访或赠送的字画使自己的寒门增添光辉。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事物败坏到无可挽救。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说成“一发而不可收拾”,错。(“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15.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孚,使信服。以上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惊慌疑惧,自相惊扰,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4.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意思是“我因为无能所以推辞重任”。常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6.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像是鬼神之作。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7.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常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8.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9.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3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能力、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 31.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 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3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中考常出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例子有哪些
中考常见成语使用错误归类!!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共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开工。(“巧夺开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2、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3、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4、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范围错)5、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对象错)6、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对象错)7、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对象错)。8、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楚楚动人”是形容女人打扮光鲜,姿态娇柔,能打动人。对象错)9、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范围错)10 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用该成语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二:望文生义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到某一不明含义的成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务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比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理解了。)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首当其冲”比例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误解为“首先、首要”)4、“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绝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5、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在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对簿公堂”是指“到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6、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本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与“不合身”无关)7、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点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侧目而视”意为敢怒而不敢言,此误解为“瞧不起人”)8对茶的重视很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下里巴人”原指流行于战国时楚国的《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而(l)句在使用“下里巴人”这条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地位不高的人。)9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豹。(“目无全牛”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亦形容办事准确熟练。而(2)句在使用该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了。)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三:重复赘余与成语相同的意思在句子的上下文中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1、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陶先生和张老失约,一直耿耿于怀,迄今也未能忘记。(“耿耿于怀”就是“一直未能忘记”的意思)2、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3、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孑然一身”就是“独自”)4、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不虞”就是“没料到”,与句中“没想到”重复)5、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遍体”与“全身”重复)6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该成语与句中的“苦衷”义有重复。)7我俩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该成语与句中的“各有千秋”义有重复。)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四:自相矛盾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5每个考生都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六:不辨色彩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1、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2、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3、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是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此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4、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5、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在书面语体风格的句中用口头语成语“半斤八两”,语体色彩不妥)6、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汽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用于此既感情色彩不当,又不分轻重)7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用来形容警察有误。)8在成克杰治下,广西贪官前赴后继上刑场。(“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多含褒义。用来形容贪官有误。)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七:不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1、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2、他的学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3、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并未解决美伊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一劳永逸”意为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可“局势”是指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是动态的,绝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八:不当修饰成语的修饰不当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中心词之间的搭配。2、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饰“恐惧”这一中心语)3、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4、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坚决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畅所欲言”与前边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搭配)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九:数字不当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之意,与定语“一位”矛盾)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十:谦敬颠倒有些成语有谦词与敬词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犯谦敬颠倒的错误。 1王教授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高见。(“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常作谦词,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别人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2刘厂长是这方面的行家,下面请他不揣冒昧地跟大家讲几句。(不揣冒昧“指不揣度自己言行轻率,常作谦词。把它用在刘厂长身上、同样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3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蓬荜生辉”作为谦词。)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十一:功能混乱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漠不关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能带宾语。“出奇制胜”也不能带宾语。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十二: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3周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真称得上无所不至。(“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后多含贬义。把它与一字之差的成语“无微不至”混淆了。)4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无疑一定能改变那种事半功倍的状况。(把事半功倍“当成了”事倍功半“,意思用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