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惊弓之鸟类似的成语有哪些
心有余悸、惊弦之鸟、大惊失色、心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3132惊肉跳、提心吊胆。一、心有余悸解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出自: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谈虎色变、心惊肉跳、惊弓之鸟反义词神色不惊、泰然自若二、惊弦之鸟解释: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同“惊弓之鸟”。出自:败了的,似惊弦之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近义词伤弓之鸟、惊弓之鸟反义词初生牛犊、安之若素三、大惊失色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出自: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 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近义词怛然失色、瞠目而视、惊弓之鸟、胆战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肉跳、面如土色、惊魂未定、大吃一惊反义词若无其事、满不在乎、从容不迫、泰然自若、面不改色、不动声色、面不改容四、心惊肉跳解释: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出自: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示例: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近义词毛骨悚然、六神无主、惊弓之鸟、大惊失色、心有余悸、心胆俱碎、胆战心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提心吊胆、胆颤心惊、心胆俱裂、战战兢兢、心惊胆落、魂飞魄散、不寒而栗反义词神色不惊、心安理得、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举止泰然、镇定自若五、提心吊胆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出自: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心乱如麻、忧心忡忡、惶惶不安、心惊胆落、临深履薄、心惊胆战、心烦意乱、悬心吊胆、坐卧不安、胆战心惊、心惊肉跳、惊惶失措、提心在口、忐忑不安、担惊受怕、人人自危、不寒而栗、惊弓之鸟反义词心安理得、谈笑自若、高枕无忧、悠然自得、处之袒然、逍遥自在、处之泰然、多愁善感
和惊弓之鸟类似的成语有哪些
漏网之鱼lòu baiwǎng zhī duyú[释义] 从网眼里漏出zhi去的鱼。比喻侥幸dao逃脱的罪犯或敌人内。[语出]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容:“六臣犯其弱纲;七子冲其漏网。”唐·吕向注:“漏网;谓孝景时法网疏宽也。”《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元曲选外编·关汉卿《陈母教子》:“你这漏网之鱼都跳过;固何撇下状元郎?”[正音] 漏;不能读作“lù”。[辨形] 漏;不能写作“露”。[近义] 丧家之犬 亡命之徒 漏网游鱼[用法] 多用于罪犯。一般作宾语。[结构] 偏正式。[辨析] 见“惊弓之鸟”(529页)。[例句] 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终于被擒获。[英译] escape unpunished
与惊弓之鸟有关的成语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缉梗光妓叱幻癸潍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56466璃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示例:绍闻是~,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典 故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魏王听了,耸肩一笑:“ 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