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困难的优美成语:攻无不克、过五关斩六将、和衷共济、化险为夷、患难与共、坚忍不拔、艰苦奋斗、举重若轻、克敌制胜、困知勉行、力挽狂澜、力排众议、排除万难、披荆斩棘、人定胜天、同舟共济、无坚不摧、降龙伏虎、以沫相濡、知难而进
1、攻无不克解释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例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2、过五关斩六将解释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出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例句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比过五关斩六将都难。王岭群《黑网下的星光》十一
3、和衷共济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例句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4、化险为夷解释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
例句除夕遇险的一幕,自然又回忆起来,但我们这一次是化险为夷了,虽然费了一些周折。(郭沫若《革命春秋·南昌之一夜》)
5、患难与共解释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例句高桂英毕竟是他的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和好帮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
6、坚忍不拔解释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出处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例句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7、艰苦奋斗解释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章:“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五十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例句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
8、克敌制胜解释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出处《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例句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9、困知勉行解释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例句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观其困知勉行,厉志克己之功何如?”
10、力挽狂澜解释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例句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了局势。
11、排除万难解释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出处毛泽东《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例句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12、披荆斩棘解释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例句这却正见出他是在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而那披荆斩棘,也正是一个斗士的工作。(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13、人定胜天解释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出处《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例句彼虽不来,宁禁我不往,登门就之,或人定胜天不可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
14、同舟共济解释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例句通常在林海里人与人相遇,和在远洋航海中同舟共济一样,为什么他竟这样势不两立。(曲波《林海雪原》二十七)
15、以沫相濡解释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例句在困难中,赤诚相见,以沫相濡,在事业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16、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出处清 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例句公听视机警,受大任举重若轻。上爱其才敏,倚若股肱。(清·昭梿《啸亭杂录·七·裘文达公》)
17、力排众议解释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例句他在这次会议上力排众议,终于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支持。
18、无坚不摧解释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出处《旧唐书·孔巢文传》:“(田)悦酒酣,自其骑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例句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刘伯承《回顾长征》)
19、降龙伏虎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例句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20、知难而进解释迎着困难上。
出处左丘明《左传 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例句我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