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关于动物形态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关于动物形态的成语:杯弓蛇影、蚕食鲸吞、鹤立鸡群、狐假虎威、虎跃龙骧、画龙点睛、狡兔三窟、金蝉脱壳、狼吞虎咽、龙争虎斗、龙跃凤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骧虎步、马首是瞻、敲山震虎、守株待兔、鼠目寸光、心猿意马、鹬蚌相争、贼眉鼠眼、抱头鼠窜、鸡犬不宁、鸡鸣狗盗、兔死狐悲、兔死狗烹、叶公好龙

1、鹤立鸡群

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例句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一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

2、狐假虎威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例句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3、画龙点睛

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例句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4、鸡鸣狗盗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例句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鸡鸣狗盗,遮遮掩掩。(《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5、鸡犬不宁

解释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例句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鸡犬不宁!(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6、金蝉脱壳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例句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7、狼吞虎咽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例句走了这半日,肚中饥饿,狼吞虎咽吃了一回。(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8、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例句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守株待兔之辈。(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9、兔死狗烹

解释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例句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10、兔死狐悲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例句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11、心猿意马

解释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例句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拴,将繁华不挂眼。(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12、叶公好龙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叶公好龙毫无差别。

13、贼眉鼠眼

解释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出处老舍《赵子曰》:“‘你没看见李景纯吗?’武端贼眉鼠眼的问:‘他来,她就不能来!’”

例句郭澄清《大刀记》第12章:“看这个贼眉鼠眼的家伙的态势,就像他觉着这个屋门口如老虎口一样可怕。”

14、抱头鼠窜

解释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处《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例句夫陆贾天下之辨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

15、杯弓蛇影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例句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清·黄遵宪《感事》诗)

16、龙飞凤舞

解释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例句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17、龙骧虎步

解释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出处三国魏·嵇康《卜疑》:“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三国志·魏书·陈琳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

例句公龙骧虎步,啸咤风云。(《宋书·高祖纪》)

18、龙跃凤鸣

解释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19、龙腾虎跃

解释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出处唐·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

例句但是他的心情十分敞朗,坚信只要度过这段困难日子,局势就会好转,任自己龙腾虎跃。(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20、龙争虎斗

解释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出处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例句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21、马首是瞻

解释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例句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22、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例句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23、蚕食鲸吞

解释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出处《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例句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

24、狡兔三窟

解释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例句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

25、敲山震虎

解释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同“敲山振虎”。

出处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例句无

26、鼠目寸光

解释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出处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例句我们从小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决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27、虎跃龙骧

解释骧:马首昂举,上举;龙骧:比喻气概威武。形容威武雄壮的样子

出处明·方孝孺《尚友五赞·诸葛武侯》:“综核万变,以义而动。虎跃龙骧,天下震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