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关于金鱼的唯美成语

关于金鱼的唯美成语:白鱼登舟、白鱼赤乌、鲍鱼之次、沉鱼落雁、城门鱼殃、池鱼之祸、池鱼笼鸟、池鱼之虑、池鱼堂燕、池鱼林木、池鱼幕燕、鸱张鱼烂、虫鱼之学、丛雀渊鱼、得鱼忘荃、登木求鱼、鼎鱼幕燕、冻浦鱼惊、多鱼之漏、鳄鱼眼泪、放长线钓大鱼、放鱼入海、鲂鱼赪尾、肥马轻裘、肥鱼大肉、釜底游鱼、釜中生鱼、釜中游鱼、釜鱼幕燕、釜鱼甑…

1、白鱼赤乌:为祥瑞之兆。

2、白鱼登舟: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

3、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4、池鱼笼鸟: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

5、城门鱼殃: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6、鸱张鱼烂:比喻外表嚣张,内则溃烂而自行覆灭。

7、池鱼林木: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

8、池鱼之虑:指担忧无端受累遭灾。

9、池鱼幕燕: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10、池鱼堂燕:比喻无辜受祸。

11、池鱼之祸:比喻受牵连而遭到的祸害。

12、丛雀渊鱼: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

13、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14、登木求鱼: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15、鼎鱼幕燕: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16、弹铗无鱼:铗:剑把。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

17、得鱼忘荃: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18、多鱼之漏:指泄漏军事机密。

19、鳄鱼眼泪:鳄鱼:一种生性凶残,捕食人、畜的爬行动物。传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比喻恶人的假慈悲。

20、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21、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22、釜中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23、放鱼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24、鲂鱼赪尾:赪:红色。形容人困苦劳累,负担过重。

25、肥鱼大肉:指丰盛的鱼肉菜肴。

26、釜鱼幕燕: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完全。

27、釜鱼甑尘:釜中生鱼,甑中生尘,比喻生活清贫。

28、沽名钓誉: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29、贯鱼之次: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

30、高官重禄: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同“高官厚禄”。

31、贯鱼之序: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同“贯鱼之次”。

32、鳏鱼渴凤:比喻独身的男子急于求得配偶。

33、河鱼腹疾:指腹泻。

34、浑水摸鱼: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35、河鱼天雁: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36、河鱼之疾:河鱼:腹疾的隐称,因鱼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指腹泻。

37、涸鱼得水:涸辙之鱼得到水。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38、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39、涸辙枯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同“涸辙之鲋”。

40、鸿断鱼沉: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41、祸及池鱼:犹殃及池鱼。比喻无辜波及而受害。

42、祸近池鱼:犹言殃及池鱼。比喻无辜而受害。

43、鸡头鱼刺: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44、及宾有鱼: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

45、枯鱼衔索:穿在绳上的干鱼。形容事物存在的日子已经不多。

46、枯鱼之肆: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47、冷暖自知: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48、临渊羡鱼: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49、鲁鱼帝虎:指文字传抄错误。

50、龙阳泣鱼:后以之为失宠之典。

51、龙战鱼骇:比喻战争激烈。

52、笼鸟池鱼:关在笼里的鸟,养在池中的鱼。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53、鲁鱼陶阴:“鲁”和“鱼”、“陶”和“阴”字形相近易混。指传抄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54、马如游鱼: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同“马如游龙”。

55、曼衍鱼龙:曼衍:亦作“漫衍”、“曼延”,巨兽名,古代仿照它排演百戏节目。鱼龙:古代百戏节目。古代演出的杂戏名。比喻事物的离奇变幻。亦作“鱼龙曼衍”。

56、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57、幕燕釜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同“幕燕鼎鱼”。

58、鲇鱼上竹: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

59、鸟惊鱼骇: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60、鸟惊鱼溃: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