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描写灵魂的优美成语

描写灵魂的优美成语:黯然魂销、黯然销魂、笔下超生、不知所措、出卖灵魂、勾魂摄魄、含冤负屈、糊里糊涂、魂不守舍、魂亡魄失、魂不附体、魂不守宅、借尸还魂、精神恍惚、拍案惊奇、三十三天、十八层地狱、为非作恶、燕语莺声、扬幡招魂、怡然自得、走肉行尸、行尸走肉

1、黯然销魂

解释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出处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例句“无言独上西楼”,深闺的空寥,弥漫在漠漠的冥色里,离情别绪,黯然销魂!(郭枫《且饮一杯寂寞》)

2、笔下超生

解释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例句巴金《家·附录二》:“果照此说,我实在应该谢谢你笔下超生了。”

3、不知所措

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例句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4、出卖灵魂

解释比喻以一个人的灵魂去换取荣誉、地位等。

出处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他们竟妄想用这一张纸充当贺国威的卖身文契,要他出卖灵魂,出卖自己终生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自己的母亲——中国共产党。”

例句覆巢之下无完卵,岂可为一时的私利,出卖灵魂,而置国家民族存亡于不顾。

5、勾魂摄魄

解释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

出处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那仆人一听,乡音入耳,已是关心;更兼那燕语莺声,勾魂摄魄,要走哪里走得过去?”

例句鲁迅《后记》:“因为他帮同勾魂摄魄,大家就称之为‘无常’。”

6、含冤负屈

解释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出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他只待强拆开我长搀搀的连理枝,生摆断我颤巍巍的并头莲。其实负屈衔冤。”

例句说无休诉不尽的含冤负屈情。(元·武汉臣《生金阁》第四折)

7、魂亡魄失

解释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出处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8、魂不附体

解释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出处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例句承惊觉,不见诏书,魂不附体,手脚慌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9、糊里糊涂

解释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

例句糊里糊涂是办不好事的。

10、魂不守宅

解释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魂不守舍”。

出处三国·魏·管辰《管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例句无

11、借尸还魂

解释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出处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例句可是地主就在那边,工作团刚刚走,斗争刚刚过后,人家就来报仇,也能够借尸还魂哩!(孙犁《诉苦翻心》)

12、黯然魂销

解释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销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13、拍案惊奇

解释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出处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例句更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杜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人民日报》(海外版)1982.1.2

14、三十三天

解释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例句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元·石子章《竹坞听琴》)

15、十八层地狱

解释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例句我听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16、为非作恶

解释做种种坏事。同“为非作歹”。

出处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例句无

17、行尸走肉

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例句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都只不过是一群徒有虚表的行尸走肉而已。(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

18、燕语莺声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例句山谷中的歌声如燕语莺声,酽茶淡香,馨人肺腑。

19、扬幡招魂

解释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1回:“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

例句日本又在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

20、怡然自得

解释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出处《列子·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例句刘厚守听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21、精神恍惚

解释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出处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例句在大姐失踪之后,我精神恍惚。领导上这时又要我写个大姐的简历,要进行追功。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

22、魂不守舍

解释舍:住宅,比喻人的躯壳。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出处《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例句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23、走肉行尸

解释行尸:会走动的尸体。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出处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谋擢》:“尽热衷瞒神吓鬼,扮花面走肉行尸。”

例句郭沫若《论节奏》:“在寻常人看来,甚么东西都是死的,连活着的东西都是死的,因为他自己只是一个走肉行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