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文艺唯美意境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文艺唯美意境的成语:安之若素、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风华绝代、风姿绰约、浮光掠影、浮花浪蕊、国色天香、江山如画、明眸皓齿、袅袅亭亭、翩若惊鸿、千娇百媚、倾国倾城、弱不胜衣、烟视媚行、紫玉成烟

1、闭月羞花

解释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例句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2、沉鱼落雁

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例句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3、风华绝代

解释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出处《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4、浮光掠影

解释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处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例句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5、浮花浪蕊

解释指寻常的花草。比喻轻浮的人。

出处唐·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例句明·梁辰鱼《浣纱记·寄子》:“谁道做浮花浪蕊?何日报双亲恩义。”

6、风姿绰约

解释风:风度;绰约:女子姿态柔美。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出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往不远处一张餐桌上看,果然有个风姿绰约的女子独坐桌旁摆着筷子等菜。”

例句她那风姿绰约的神态让我着迷。

7、国色天香

解释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出处唐·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例句于那娉婷妩媚之中,无不带著一团书卷秀气,虽非国色天香,却是斌斌儒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

8、江山如画

解释山川、河流美如画卷。

出处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例句苍天无语,江山如画,一片残阳西挂。(梁启超《劫灰梦传奇·独啸》)

9、翩若惊鸿

解释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例句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10、千娇百媚

解释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出处南朝陈·徐陵《杂曲》诗:“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态情无歇。”唐·张文成《游仙窟》:“千娇百媚,造次无可比方;弱体轻身,谈之不能备尽。”

例句这个姑娘虽出身于小户人家,倒也长得千娇百媚。

11、倾国倾城

解释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出处《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例句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

12、弱不胜衣

解释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出处《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例句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13、烟视媚行

解释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出处《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14、明眸皓齿

解释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例句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唐·杜甫《哀江头》诗)

15、安之若素

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例句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

16、袅袅亭亭

解释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出处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风风韵韵,袅袅亭亭。”

例句况兹袅袅亭亭,又何能当此煎迫哉。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语》

17、紫玉成烟

解释指少女逝世

例句我从书本上了解紫玉成烟的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