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描写黎明的优美成语

描写黎明的优美成语:晨光熹微、皎阳似火、日不移晷、日不移影、日东月西、日出不穷、日出三竿、日和风暖、日出而作、日暖风和、日短心长、日程月课、日薄桑榆、日薄西山、日许多时、日薄虞渊、日高三丈、西山日薄、旭日东升

1、晨光熹微

解释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

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例句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20回:“未几鸡声报晓,晨光熹微。”

2、日东月西

解释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出处汉·蔡琰《胡茄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3、日薄西山

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句君须听取:怕日薄西山,易生愁阻。(明·瞿佑《剪灯新话·爱卿传》)

4、日出三竿

解释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例句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唐·刘禹锡《竹枝词》)

5、日薄桑榆

解释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出处《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例句无

6、日薄虞渊

解释犹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

出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例句无

7、日不移影

解释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出处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自到都下,撺过卷子。小官日不移影,应对万言,圣人大喜。”

例句不期世充手下秦书宝英雄,日不移影,败唐将数十余员。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四折

8、日高三丈

解释犹日上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例句金和尚他们一伙五六十个火柴厂工人到了老板周仲伟住宅附近的时候,已经日高三丈。茅盾《子夜》十六

9、日程月课

解释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序课试。形容因循守旧,无所创新。

出处清·莫友芝《〈巢经堂诗钞〉序》:“[子尹]不肯以诗人自居。当其兴到,顷刻千言;无所感触,或经时不作一字,又脱稿不自收拾,子弟钞存十之三四而已。而其盘盘之气,熊熊之光,浏漓顿挫,不主故常,以视近世日程月课,楦酿篇牍,自张风雅者,其贵贱何如也?”

例句无

10、日和风暖

解释风很平静,阳光暖人。同“日暖风和”。

出处宋·范纯仁《鹧鸪天·和韩持国》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例句无

11、日出不穷

解释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

出处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而新书新报日出不穷者,无愚智皆读之。”

例句新的尊严者日出不穷,对于旧的尊严者就不利,而且知道文字的人们一多,也会损伤神秘性的。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12、日暖风和

解释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出处宋·刘斧《青琐高义·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

例句玉勒雕鞍争驰,佳时日暖风和。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夜行船》

13、旭日东升

解释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出处《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例句正当旭日东升的时候,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4、西山日薄

解释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出处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例句无

15、皎阳似火

解释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16、日不移晷

解释比喻只一刹那,非常迅速。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人不还踵,日不移晷。”

例句《隶释·汉巴郡太守张纳碑》:“日不移晷,收功献捷。”

17、日短心长

解释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指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出处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惟是旦中生平之志,不安于九品之下中,故铭言日短心长,身名就剥,所以哀之者至矣。”

例句王梦楼云:‘……未吸神髓,故易于决舍;如果深造有得,必愁日短心长,孜孜不及,焉有馀功,旁求考据乎?’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

18、日许多时

解释估量时间的词。指已有许多时光。

出处宋·石孝友《声声慢》词:“花前月下,好景良辰,厮守日许多时。”

例句无

描写黎明的优美词语:日出而作

词语解释

1、日出而作:作:劳动。太阳出来就出去劳动。指古人纯朴简单的劳动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