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相信的人骗的成语:不欺暗室、钓名欺世、阿世盗名、反复无常、狐狸尾巴、惑世盗名、坑蒙拐骗、诳时惑众、瞒神弄鬼、欺人太甚、塞翁失马、朝三暮四、本来面目、兵不厌诈
1、本来面目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出处《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例句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2、不欺暗室解释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例句知县生平不欺暗室,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3、钓名欺世解释钓:捞取。运用不正当手段捞取名著,欺骗世人。
出处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
例句他喜欢干钓名欺世的事情
4、阿世盗名解释阿世:曲意博取世人的欢心。用博取世人的欢心的方法来窃取名誉。
出处清·梁启超《新民说》:“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顾复。
例句无
5、反复无常解释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出处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例句叫我怎么能赦你这反复无常的罪呢!(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七回)
6、狐狸尾巴解释古时传说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始终变不了,成为妖的标志。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证。
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尾长三尺似狐尾。岩惧而出之。”
例句但是他的话未免说的太露骨,已经明明白白把他的狐狸尾巴显露出来了。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一章
7、惑世盗名解释犹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汉徐澣《中论·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假先王之遗训以缘饰之。”
例句无
8、坑蒙拐骗解释指以欺骗手段捞取钱财,陷害他人。
出处《文汇报》1986.7.19:“坑蒙拐骗发不了大财,发了小财也长不了。”
例句无
9、瞒神弄鬼解释欺骗摆弄别人,背着人在暗中捣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你又护着他了!你们瞒神弄鬼的,打是我不知道呢!”
例句无
10、欺人太甚解释欺负人太过分了,令人不能容忍。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主公着他做了盟府,又与他一口宝剑,筵前举鼎,欺人太甚。”
例句郑彩使劲把匣子摔到地上,撕裂的嗓声,疯狂地大叫:“你们不要欺人太甚。”(华而实《汉衣冠》六)
11、塞翁失马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例句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12、兵不厌诈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例句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13、诳时惑众解释指欺骗迷惑世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
例句无
14、朝三暮四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例句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