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古人形容散漫的成语有哪些(拼音解释及出处)

古人形容散漫的成语:不以为意、不劳而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吊儿郎当、吊儿浪荡、精神涣散、科头赤足、懒懒散散、潦倒粗疏、落拓不羁、眉低眼慢、被发跣足、人心涣散、尸位素餐、泰然自若、悠然自得

1、不劳而获

解释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处《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例句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鲁迅《两地书》三十)

2、吊儿郎当

解释形容仪容不整,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或不认真。

出处丰子恺《口中剿匪记》:“到后来它们作恶太多,个个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根本没有替我服务。”

例句你不能总是这样吊儿郎当的好不好?

3、落拓不羁

解释形容人性情豪放,行为散漫。

出处《北史·杨素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

例句阿素是落拓不羁,就像她的父亲。(茅盾《子夜》)

4、尸位素餐

解释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出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例句在我们这里既没有“老虎”可打,也没有“苍蝇”可欺,所以简直有“尸位素餐”之嫌,心里很觉得不安。(邹韬奋《经历·临时的组织》)

5、悠然自得

解释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出处《晋书·隐逸传·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例句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鬓之间,皆有喜色。”

6、不以为意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例句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7、从容不迫

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例句这些人从容不迫地叩了头,花费了半点钟以上的时间。(巴金《家》十五)

8、泰然自若

解释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出处鲁人有与曾参同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金史·颜盏门都传》

例句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华而实《汉衣冠》三)

9、不慌不忙

解释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例句公路在山上盘旋,车子不慌不忙地打着圈子。巴金《旅途杂记·成渝路上》

10、人心涣散

解释涣散:散漫,松懈。思想不统一。形容人心不齐。

出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顺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

例句越国人心涣散,能否自立,尚未可知。《清史稿·越南传》

11、科头赤足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露着头,光着脚。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出处明·唐寅《偶成》诗:“科头赤足芝荷衣,徙倚藤床对夕晖。”

12、被发跣足

解释被发:披散头发;跣足:赤脚。披散头发,光着脚。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王侃》:“瞥见一画衣女子,被发跣足,冒风而至,连呼:‘三郎救我命!’”

13、吊儿浪荡

解释浪荡:放浪。形容散漫放浪

出处姚雪垠《牛全德与红萝卜》:“知道吗?游击队并不是吊儿浪荡的,游击队是要守纪律的!”

14、精神涣散

解释精神:神志,心神;涣散:分散,散漫。形容精神分散不集中

出处汉·焦延寿《易林》第14卷:“精神涣散,离其躬身。”

例句他最近精神涣散,没有生气

15、懒懒散散

解释指人懒惰散漫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四回:“公坊披着件夏布小衫,踢着鞋在卧室里懒懒散散地迎出来道:‘什么独乐不独乐的乱喊?’”

例句余秋雨《霜冷长河·壮士》:“松松垮垮地堆垒着,懒懒散散地流淌着,吵吵嚷嚷地热闹着。”

古人形容散漫的词语:潦倒粗疏、眉低眼慢

词语解释

1、潦倒粗疏:潦倒:颓丧,不得意。形容颓丧,放任散漫。

2、眉低眼慢:形容精神散漫,懒得动弹的样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