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地铁人多的成语:挨三顶五、挨肩擦背、比肩继踵、车水马龙、掎裳连袂、济济一堂、门庭若市、摩肩接踵、人多势众、人山人海、人来人往、人浮于事、僧多粥少、万人空巷、熙熙攘攘、项背相望、众口纷纭、座无虚席
1、挨三顶五解释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出处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例句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五)
2、车水马龙解释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出处《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例句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3、济济一堂解释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出处《书·大禹谟》:“济济有众。”
例句摄影中济济一堂的满是儿童。(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4、掎裳连袂解释裙子牵住裙子,袖子连着袖子。形容人多。
出处宋·刘从义《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服靓妆,继日以掎裳连袂。”
5、人浮于事解释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例句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人浮于事,安插不来。(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6、人山人海解释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例句节日的公园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7、人来人往解释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操点心儿才好。”
例句无
8、僧多粥少解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出处王朔《浮出海面》:“国家有困难,僧多粥少,为国分忧嘛。”
例句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五回:“僧多粥少,稍一不慎,就会惹出祸事。”
9、万人空巷解释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句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10、熙熙攘攘解释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句共青团员都打扮成去远足的样子,每人提了个提包,有的是挂包,熙熙攘攘的会集在厂里的球场上。(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11、项背相望解释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灰。”
例句梁启超《爱国论》:“然逃亡者项背相望。”
12、众口纷纭解释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例句巴金《秋》:“众口纷纭地议论着,哭叫和抱怨混在一起。”
13、座无虚席解释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出处《晋书·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例句中国杂技团在加拿大的每场演出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还得增加数以百计的临时座位。
14、门庭若市解释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例句自从他的父亲当上县长以后,他们家每天都门庭若市。
15、摩肩接踵解释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例句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拥挤。
16、挨肩擦背解释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常常走到厨房下,挨肩擦背,调嘴弄舌。”
例句引惹得那楼下看灯的人,挨肩擦背,仰望上瞧。(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
17、比肩继踵解释比:挨着;踵:脚跟。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例句大街上,行人比肩继踵,十分热闹。
18、人多势众解释人多力量大。
出处话说金荣因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赔了不是,给秦钟磕了头,宝玉方才不吵闹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
例句(1)敌人人多势众,为保存革命实力,队长下令连夜撤离。(2)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强词夺理,以势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