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心口不一的成语:表里不一、口不应心、口是心非、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巧舌如簧、甜言蜜语、心口不一、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言行不一、阳奉阴违、有口无心、花言巧语、虚与委蛇
1、表里不一解释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例句我们不能做表里不一的人。
2、花言巧语解释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出处《朱子语类》:“‘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例句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有一语以包括之,曰:可恶罪。(鲁迅《而已集·可恶罪》)
3、口蜜腹剑解释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例句这厮口蜜腹剑,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4、口不应心解释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官人,你昨夜恁般说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例句你答应了不卖书,怎么又口不应心,卖了呢?
5、两面三刀解释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例句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6、虚与委蛇解释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出处《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例句他也要同你虚与委蛇了。(闻一多《诗与批评·戏剧的歧途》)
7、虚情假意解释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儿好习弓马,采猎为生。’”
例句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8、心口不一解释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例句我竟失态到这地步,但我仍然心口不一的。俞天白《危栏》
9、言不由衷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例句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愿详录。(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10、言行不一解释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出处《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例句为人处世要言行一致,不可言行不一。
11、阳奉阴违解释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例句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12、有口无心解释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序》:“总属有口无心,安用设身处地。”
例句大爷快别动气,咱是个有口无心的人,不会说话。(清·李宝嘉《活地狱》第二回)
13、甜言蜜语解释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出处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化一盏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语的,出家人那里不是积福处。”
例句卞福坐在旁边,甜言蜜语,劝了一回。(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14、口是心非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
例句俺哥哥原来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三回)
15、巧舌如簧解释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例句这个商人巧舌如簧,把次品说成是优等品,欺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