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信的经典成语:苞苴竿牍、国家大事、黄耳寄书、寄雁传书、蒋干盗书、陇头音信、目断鳞鸿、平安家书、青鸟使者、上书言事、书不尽言、书不尽意、停云落月、望眼欲穿、言不尽意、雁去鱼来、雁素鱼笺、雁足传书、雁足留书、鱼传尺素
1、陇头音信解释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例句无
2、书不尽言解释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句书不尽言,死待来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3、书不尽意解释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例句无
4、望眼欲穿解释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出处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宋·杨万里《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例句但他架上眼镜,仍旧接受了她的央告。正如他对付其他一批批望眼欲穿的抗属一样。(沙汀《呼嚎》)
5、言不尽意解释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句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6、雁素鱼笺解释指书信。
出处明·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
例句无
7、苞苴竿牍解释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8、寄雁传书解释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例句无
9、停云落月解释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出处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0、鱼传尺素解释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例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词)
11、目断鳞鸿解释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出处明·张景《飞丸记·誓盟牛女》:“小姐,看你背里沈吟,想是心中明白,何不口传信息,免他目断鳞鸿。”
例句无
12、雁去鱼来解释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出处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例句无
13、黄耳寄书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例句黄耳寄书并不神奇
14、蒋干盗书解释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例句蒋干盗书的故事不能忘
15、青鸟使者解释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出处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汉武帝故事》
例句林语堂《恋爱和求婚》:“而利用天真的弟弟权充青鸟使者,暗通消息。”
16、平安家书解释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出处十年不归,得家问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十之二》
17、雁足留书解释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出处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18、国家大事解释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例句郭沫若《王安石》:“普通一般学者,只在书斋里打圈子,对于国家大事则不闻不问。”
关于写信的经典词语:上书言事、雁足传书
词语解释
1、上书言事:指向朝廷书面提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议。现多指向上级写信提建议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