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正文

始终不渝是何意·出自于哪?

一、季札挂剑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个讲信义、重友情的人。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便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很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就拿过来欣赏了很久。他虽然没有开口向季札索要,但却流露出想要的神情。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出使晋国,必须带上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又经过徐国,但此时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季札的随从急忙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贝,不该用来送人,何况人都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呢?”季札说:“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剑,我因为出使需要,没有送给他。但是,当时我心里是下了决心,要将宝剑送给徐君。如今他死了我就不愿给他,是违背良心,是廉洁的人不允许做的。”他坚持取下佩剑送给徐国嗣君。但嗣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回国去了。为此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二、春风得意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像乌鸦那样暂时聚合。比喻临时拼凑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列传》。
耿弇自幼好学,又善于骑射,且对出兵布阵之事很有研究。
耿弇二十一岁那年,王莽建立的王朝刚败亡,各地将领纷纷起兵,天下混乱不堪。耿弇也告辞父亲耿况,跟随一股部队出去征战。一天,在行军路上忽然遇上王郎,王郎诈称汉成帝儿子子舆,起兵邯郸。这时耿弇的部下孙仓、卫包急忙与耿弇计议。孙仓说:
“刘子舆是汉成帝的儿子,人家可是汉家正统呀,咱们应该归从他才有出路呀,失掉这个机会以后要后悔的,我们何必再到处乱跑呢?”
卫包也劝耿弇说:“干脆咱们跟刘子舆走算了,将来也有个归宿!”
耿弇听他俩说出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厉声斥责道:“他刘子舆是何人?是个下贱的贼!早晚是个降虏。我到长安去领来渔阳、上谷兵马,进出太原、代郡,反复几十日,回来再收拾这些乌合之众,不过像摧毁朽烂的木头一样,你俩不知好歹,将来遭到灭族之祸,悔之不及!”
孙仓、卫包不听耿弇的话,投降了王郎。耿弇直接去投奔刘秀,刘秀非常赏识他,并重用耿弇,耿弇为刘秀平定天下、当上皇帝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快刀斩乱麻是何意·出自于哪?

“令行禁止”意即有令就行,所禁必止。比喻纪律严明。
此典出自《荀子·议兵》:“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
《议兵》是荀况的一篇军事文章。荀况从加强地主阶级专政、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出发,总结了战国末期兼并战争的经验,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荀况认为,单纯的兼并并不难做到,但要长久地保持和巩固下去就很不容易了。他又列举了历史上许多能夺人之地而不能固守的事例,指出:只能兼并而不能巩固,那就一定会得而复失;不能兼并又不能巩固其原有的土地、政权,那就一定会亡国。如果得到了土地而且能够使它巩固下来,然后再去兼并其他的土地,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会畏惧。……用礼来巩固士;用政来巩固民,才是最大的巩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政治局面,那么守住国土就会非常容易;征伐其他国家就会非常强大,就会令行禁止。这样王者的事业就完备了。

四、乌合之众是何意·出自于哪?

“始终不渝”意为自始至终都不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安虽居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谢安是东晋时的一位政治家。他年轻时,曾涉入官场,但因目睹官场的种种丑恶现实后心里非常痛恨,便隐居在会稽郡上虞县附近的东山,游山玩水,不关心朝政。到了四十多岁时,他又入朝做官,孝武帝时官至宰相。当时,前秦强盛,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今陕西、四川、鄂西北),谢安任其弟谢石和侄子谢玄做将领,积极加强防御。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大震江东。谢安又让谢石、谢玄等奋力抵抗,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并以都督十五州军事率军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各州。
淝水之战胜利以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你争我夺,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极力排挤谢氏。看到这种情形,谢安更感到仕途险恶,所以虽然在朝廷身居要职,但退隐东山之志始终没有改变,并且经常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公元385年,谢安从广陵回京,不久病死,时年六十五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