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眺望的古诗名句? 二、眺望的诗词眺望的诗词是什么 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谁写的……一、眺望的古诗名句?
1、闲来眺望空复尔,碧琅苍翠参差起。
全诗:浴日亭眺望[明] 欧必元孤山檗菒海上来,扶桑日拥金银台。
洪涛拍天杳无极,黄木湾头绕几回。
千峰万岭凝云雾,何年驱石秦皇路。
北望昆仑帝子之朝升,西接罗浮仙人之夜度。
海上徐生去不还,徒令伯迹满空山。
气雄直探鼋鼍窟,势巨遥凌虎豹关。
闲来眺望空复尔,碧琅苍翠参差起。
折若木之华,揖江滨之珥。
古道蓬莱清且浅,乾坤巨镇皆如此。
2、登高一眺望,风物凄以肃。
全诗:秋日观稼楼晓望[明] 华察日出天气清,山中怅幽独。
登高一眺望,风物凄以肃。
流水映郊扉,炊烟散林屋。
秋原一何旷,薄阴翳丛竹。
时闻鸟雀喧,因念禾黍熟。
悠悠沮溺心,千载犹在目。
3、凭栏闲眺望,烟外草萋萋。
全诗:登楼晚眺[清] 洪繻暮色青山尽,寒天旷野低。
霜催归雁北,人在夕阳西。
云水帆无际,樵渔路已迷。
凭栏闲眺望,烟外草萋萋。
4、登城闲眺望,触目起离愁。
全诗:赤嵌城野望[清] 林占梅登城闲眺望,触目起离愁。
荒草迷行径,斜阳黯戍楼。
壮心磨盾鼻,归思指刀头。
沧海茫无际,谁乘破浪舟。
5、眺望可周千里景,宴游非止一时欢。
全诗:巾山广轩 [北宋]胡宗哲昔人亭榭久荒残,今复高轩峙翠峦。
眺望可周千里景,宴游非止一时欢。
楼台远近看如画,日月高低转似丸。
最好使君登览罢,夕阳群骑簇雕鞍。
6、蹇驴被酒出东关,陈迹依俙眺望间。
全诗:出长安作 明 · 殷奎蹇驴被酒出东关,陈迹依俙眺望间。
翡翠坡空悲劫火,凤凰觜在吊囚山。
萧萧野树秋霜落,寂寂宫花夜月闲。
最是灞陵桥下水,晚来流出转潺湲。
??
1、秋日登楼眺望[宋代] 李曾伯徙倚上危梯,云空望眼迷。
雁声秋信北,鸦背夕阳西。
岸远舟逾小,水高山陡低。
家乡天际是,何日赋归兮。
2、远眺[明代] 吴朏秋光潇洒散平湖,水白沙清浴野凫。
近渚风多残叶落,远山雨过野云孤。
闲将静阁供凭眺,淡取疏烟入画图。
夕阳渐低村树隐,银蟾一点漏疏梧。
3、海珠远眺[明代] 黄在裘莲花如蒂石鳌擎,灿灿珠光海上明。
东眺扶桑看浴日,西迎郁水拱神京。
森森古木巢孤鹤,滚滚洪涛吼巨鲸。
天辟南州钟此胜,何人不动濯缨情。
4、驼峰绝顶眺望[明代] 康海驼峰孤眺郁嵯峨,自觉西来乐事多。
千折笑看洪水细,双岩不见白云过。
周公礼乐空遗庙,谢傅风流有浩歌。
太白南瞻真咫尺,关中佳气近如何。
5、登城西角楼眺望[明代] 何进修一上闉阇眺晚晴,登临怀古重含情。
水军不见当年寨,里巷犹存上古名。
炎海风烟开五岭,越王台榭控三城。
可怜桥下滔滔逝,断送韶华只此声。
6、镇海楼眺望[明代] 黄志尹共倚层楼俯大荒,粤都形胜自金汤。
神州望切丹心炯,化国恩深白日长。
烟火万家周井牧,河山千里汉封疆。
中原岂直秦关险,犹有东南百二强。
7、吴山眺望[清代] 陈广宁石磴高攀到岫巅,空濛遥望夕阳天。
江边树色都含雾,湖上岚光欲化烟。
越国云山原不隔,宋家宫阙更谁怜。
思乡吊古空回首,独立苍茫万感牵。
8、望江楼独眺[清代] 余鹍万里长江百尺楼,远天缥缈望中收。
烟边晓市依山集,雨后春潮入郭流。
楚塞风涛千里壮,秦淮金粉六朝留。
登临无限沧桑感,满目荒凉古石头。
二、眺望的诗词眺望的诗词是什么
眺望的诗词有:《怀古眺望·城_聊属眺》《多景楼眺望》。
眺望的诗词有:《雨后公超谷北原眺望寄高拾遗》《望远行·蜀冈眺望怀古》。
词性是:动词。
拼音是:tiàowàng。
注音是:ㄊ一ㄠ_ㄨㄤ_。
结构是:眺(左右结构)望(上下结构)。
眺望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眺望tiàowàng。
(1)从高处远望。
二、引证解释⒈从高处远望。
引《礼记·月令》:“_仲夏之月_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_榭。
”宋刘克庄《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但一片、丹心如故。
赖有越_堪眺望,那中原、莫已平安否?”《老残游记》第六回:“_老残_正想上城墙上去眺望远景,见那空中一片一片的飘下许多雪花来。
”黄宗英《大雁情·她》:“我移开视线,看见城堞边站着一个姑娘,她凝神眺望着向北飞去的大雁。
”⒉观看;观赏。
引明袁宏道《馀杭雨》诗之一:“若使在西湖,亦得_眺望。
”清刘大_《赠方抱之序》:“无亭_苑囿以为眺望之资,无梵宇琳宫之__以为栖迟之地。
”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三:“我几乎为这多彩的晚景迷惑住了。
我近于忘情地眺望着。
”
三、国语词典远望。
词语翻译英语tosurveythescenefromanelevatedposition德语Aussehen(S)_,Aussicht(S)_,überblicken(V)_法语regarderauloin
四、网络解释眺望(汉语词汇)眺望,指从高处远望。
语出《礼记·月令》:“_仲夏之月_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关于眺望的近义词远望_望远眺关于眺望的反义词凝视关于眺望的诗句而永恒的儿子们站在无限的海岸上眺望校对误差等候盛大的早朝仪式锦衣飘带在风中簌簌站起拂去石阶上的尘埃流浪汉的影子从墙上滑过红红绿绿的霓虹灯为他生辉也使他彻夜不眠一只迷路的猫窜上长椅眺望轻柔似烟的波光而水银灯不客气地撩开窗帘扰乱了梦山河眺望云天外关于眺望的成语迟徊观望冠盖相望迁延顾望延颈鹤望戴盆望天道高望重遥遥在望年高望重关于眺望的词语年高望重迟徊观望道高望重迁延顾望戴盆望天东眺西望极目远眺肩背相望止渴望梅喜出望外关于眺望的造句
1、我站在高山上,眺望远方的大海。
2、夕阳下我向你眺望,你带着流水的悲伤。
3、你走了,我来送行。
你的路,是我用目光铺成,想你时,我就站在这里眺望,夜里,我会做个好梦。
如果,我将来与你告别,希望你也用同样的目光,送我到遥远。
因为,世界上可以没有路,但不能没有友情。
4、她在湖边散步,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眺望远方,一副心情沉重的样子。
5、临窗眺望,只见天边一朵朵白云正悠悠地飘浮过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眺望的详细信息。
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这首诗的名字叫《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思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一、出处春秋时期《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
二、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三、释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二、赏析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如今被认为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三、出处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
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华夏族民间诗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
其他13国风,“邶”、“鄘”、“卫”、“王”、“郑”、“桧”、“陈”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国风·秦风·蒹葭参考资料来源:—诗经参考资料来源:—国风。
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谁写的……
蒹葭苍苍 开放分类: 词汇、诗经目录? 出自 ? 诗名解释 ? 《诗经·蒹葭》 ? 注释 ? 译文 ? 评论 出自[编辑本段]《诗经 国风 秦风》诗名解释[编辑本段]蒹葭苍苍(jiān jiā cāng cāng)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诗经·蒹葭》[编辑本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注释[编辑本段]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编辑本段]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评论[编辑本段]对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目前学界的观点并不统一,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男人在不断的追逐女人的行踪,追求自己美好的爱情,实际上有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子在诗里,伊人暗示国君,追求者是大臣,大臣希望得到国君的重用而不断的追逐,表示自己的忠心和热忱。
这首诗非常朦胧和扑朔,如何理解都是可以的,要究其深层的含义的话,估计还是表现君臣关系的吧。
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
“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
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
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
《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
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我读《秦风·蒹葭》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
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
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
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
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
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
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
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
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
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
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
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
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
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再说说意境美。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
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
“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再次,谈谈朦胧美。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
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
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
“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
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
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
《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
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体找去又不见踪影。
不找时,又总觉得他(它)还在那儿。
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
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
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
《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
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
总之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
但正是这种朦胧、模糊、多义性,切合诗家三昧,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
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远近所见不同。
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清代叶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诗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原诗》)可见古人对诗中的朦胧美早已心仪神往,而且见解十分精辟独到。
然而,该诗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毕竟还有确定的东西在。
“深企愿见”之情是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
这就给读者的想像、再创造起了导航的作用。
最后,还有音乐美,该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